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言传身教:总被我们忽略的最佳教育方式


    文/朱偲
    纵观历史上诸多亡国覆家的悲剧,父母没有做好榜样、教养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秦二世而亡:家教不严,教出来的孩子不成器(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另外一些人之所以大有作为,父母言传身教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汉惠帝是刘邦与吕后之子,汉朝的第二个皇帝。他在位七年,年仅二十四岁就去世。后世不少人评价惠帝懦弱无能,甚至非常昏聩。
    其实,惠帝天性仁慈,做一个守成君主应该是没问题的,刚即位时候一度想大有作为。
    如班固就积极评价汉惠帝:“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
    就是说,惠帝这个人对兄弟亲戚有情有义、努力保全兄弟,优待重用宰相曹参继续与民休息,且能够做到闻过则喜,堪称宽仁之主,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
    随后班固话锋一转,可惜的是惠帝有吕太后这样一个不好的母亲
    
    吕后是一个品行不端的母亲,无法带好孩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实际上,吕太后非常强势、狠毒,惠帝常常感受到来自母亲方面巨大的压力。
    当有一天他在茅厕见到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戚夫人的惨状后,他再也忍不住了,对吕太后哭诉道:“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有这么一个阴毒的母亲,他精神彻底崩溃,再也无颜面面对臣民。
    从此,他终日借酒浇愁、不理政事,甚至无力吐槽,直至英年早逝。惠帝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身为吕后之子,是他的幸运,更是他的不幸。
    他因为是吕后的儿子而得以继承帝位,也因为是吕后的儿子郁郁而终,正式作为家长的母亲做得不合格、不到位,使得一个宽仁之主最终无所作为,早早离世。
    与惠帝不同,后来即位的文帝却有一个善良的母亲——薄太后。
    吕后去世后,政局大乱,历史选择了当时代王刘恒,在周勃、陈平等大臣的主导下,文帝从代国入主长安。
    当时还有齐王、淮南王等资历深诸侯王,史载:“代王西向让者三,南向让者再”。之所以选择文帝,是因为诸大臣深受吕后残暴之苦,不愿意再出现一个吕后,而薄太后仁善,于是推举刘恒即帝位,就是后来的文帝。
    
    仁慈的君主,会仁慈地对待臣子,自然会受到大臣的拥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还在为人佣耕的时候就立下了鸿鹄之志,说出了“苟富贵,勿相忘”这般豪言壮语。
    其实在薄太后没有得到刘邦宠幸时候,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她们有一个约定,以后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薄姬等三人的约定在历史上,虽然没有陈胜有名,却做得更好。
    母亲的仁善不仅成就了刘恒的帝位,她节俭的品行、善良的品性也深深影响了文帝,在某种意义上,是薄太后成就了“文景之治”。
    人们在评判一个人素质不高时候,往往会说这个人没有家教或没有教养。
    中国文化注重孝,同时也注重慈,注重父母给儿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近代以来,由于剧烈的时代变迁,有的人没有在经过孝慈文化熏陶、自己尚未真正“成人”的前提下,就为人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们要重视家训家风,将好习惯传给后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实际上,培养优秀的子女,更重要的不是给他们创造多好的物质条件。
    送他们去贵族学校,满足他们这样或那样的欲望,这是溺爱而不是慈爱,不是成就子女而是对子女的一种温水煮蛙。为此,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汲取古人的经验教训,要正己修身,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