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藏不见:小雪时节与气交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44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小雪,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20个节气,有“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三候。进入这个节气之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逐步下降,并开始有降雪现象。 各地的人们,也准备迎接严冬的到来。 虹藏不见 霓与虹(资料图) 古人以为虹是吐水的神龙,所以有此造字。虹,是雨后天上的一种带有色彩的光圈,还有一种叫做“霓”,也是一种彩晕。“虹”与“霓”的色彩恰恰相反,所以“霓”又称“副虹”。虹为阳,霓为阴。 天地之间(资料图) “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古人用阴阳理论解释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黄帝内经》提出“气交”的概念: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天地相交才有虹。 小雪之后,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则阴阳不相交,则虹就不会再产生了。在宋代,人们对虹这一现象的观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写到:“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小雪之后雨水都化作雪,无法形成光的折射,所以虹就不见了。 饮雨而蛰 武当雪景(资料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今年立冬,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下雨,更有些地方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武当山在立冬后,便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在其他低海拔的确或南方地区,普遍以降水为主。在古代,人们把农历立冬后一直到小雪前所下的雨,称作液雨,又称药雨。 冬藏(资料图) 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雨水》中有:“立冬后十日为入夜,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亦曰药雨。”《岁时广记·冬·入液雨》里中记载: “《琐事录》:‘闽俗立冬后过壬日,谓之入液,至小雪出液,得雨谓之液雨;无雨则主来年旱……又谓之药雨,百虫饮此水而蛰。’”意思是如果这段时间没有雨,则来年就很可能干旱。 昆虫服用这些雨,就进入了冬天的蛰伏期,一直到来年,也就是冬藏。 腊肉(资料图) 冬腊风腌 小雪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便于食物的腌制。据《易经》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意思是把肉在太阳或用火烘干,是先民用于保存食物的方法。 先人打猎,需要长期储存,以御寒冬。烘干的肉被称作脯,现在还有果脯、肉脯等。《神仙传·麻姑》中有:“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 擘脯行之如柏灵,云是麟脯也。”“麟脯”就是干的麒麟肉。 食盐(资料图) 提及腊肉的制作,不得不说盐的重要性。盐的作用,在腌制过程中,可以排除水分,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盐的这个作用,被用在古代医学之中。 葛洪以“煮令热,内盐一升,令温温热,以渍创,脓血当出”的方法来对病人的伤口进行消毒,同时对破伤风也有“煎盐令热,以匙抄沥取水,热泻疮上,冷更著,一日许勿住”的治疗方法。 盐还有提鲜的作用,将香气封存凝练,等到后期经烹饪再来释放。 湖北腊鸭(资料图) 腊肉,在我国大部地区都很受欢迎。从小雪到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在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腊月期间,各家各户都在做腌制的食物。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食物以及物产不一,所以形成特有的腊肉制作方式,也因食材不同而各具风味。如湖北的腊鸡、腊鱼、腊鸭,陕西的腊驴肉、腊羊肉,广式腊肉等等。 形成各地的特色的饮食文化。很多远离他乡的人,吃上一口家乡的腊肉,就是家的味道。 “天地灵通万物凉,雨凝霾雾雪飞扬”小雪时节过后天地转冷,大家多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以待严冬的到来。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