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文以载道丨王夫之谈教育:“时”与“习”、“知”与“行”相合


    文/金钟
    人可以说是相当难教育的了,因为人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尤其是青少年,今天一个样,可能明天又是一个样,所以教育就要永不止步了。
    
    青少年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清三大著名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就给我们提供了教育上的经验,即读书要有“习”,同时要有“时”,要“知”,同时要“行”。
    “习”的意思就是要养成思考、温习、反省的习惯,王夫之说要“日学日思”,只看书、只听老师讲课而不去思考,那知识还是老师的,到不了自己的脑子里。
    只思考还是不够的,深入地去理解才行,“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要勤于思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对思考是有利的,学习得越多思考得越深;思是有利于学的,思考得越困难越催促你去勤奋地学习。
    而思考、温习、反省是一种习惯,王夫之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要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否则长大了就算“洗髓代毛”恐怕也不能改掉恶习了。
    所谓的“时”就是他所说的“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要有恒心,也就是坚持,学习不仅要养成思考、温习的习惯,还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并且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关于“知”与“行”,朱熹说要“先知后行”,王守仁说要“知行合一”,而王夫之更注重“行”的作用,主张“行先后知”。
    
    王阳明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做了事情之后才能具体深入地去体会知识,即便文章好得再让你身临其境,老师教得再绘声绘色,那也不能达到“行”的效果。
    这正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就像下棋一样,我们整日地看下棋的规则和棋谱,下不了一手好棋,必须要通过真正的博弈去体会才能够深入人心,在行中学的知识才是最扎实最顽固的。
    李时珍他苦读诗书十几年,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后来就去从医,实地考察研究药材,编写了《本草纲目》,流传至今,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时”、“习”、“行”、“知”四者都做到了真正的结合,才是会学习
    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我们成人也是如此,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停地思考才能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不停地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入、更独到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