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纸上心相:画印万物 书如其人


    
    文/刘瑞
    中国的书法字画蕴含着古人对自我内心,对宇宙万物的参悟与感受,书画皆是为了表达心灵,是对外物气韵精神的感悟,跃然于纸上来抒发本人情感心绪、一己之情的。
    
    写书法,即是写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郭若虚说:“画乃世之相押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就是说绘画的目的是借物以明心。绘画不仅要以目观之,更要以心悟之,心印万物,绘画是物我相融的过程。
    宋代有位被评价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他未做皇帝之前,就笃好丹青,酷爱花鸟画。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
    所以在他的引领下,宋代工笔画追求真实生动的精神,其无与伦比的刻画和穷理尽性、追求细节,最能体现出儒家最重要的“格物致知”的思想。
    《礼记大学》记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说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这便是儒家文化中倡导的“格物致知”了。绘画是为了表达自然万物,于玩味中得到性情的陶染与升华,而书法是直见灵魂的。
    
    宋徽宗《桃鸠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概括说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字如其人”。
    “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合二为一,所以我们写信时常会用“见字如面”来表达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但见字如见到了本人在面前倾诉衷肠一般。
    苏轼在《论书》中写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是说,字也要有风骨面貌,精神气脉的。比如,楷书像人“站立”,行书像人“走”,草书像人“跑”着。
    我常常想,如果真的能够穿越历史,可自由选择朝代的话,我一定要穿越回艺术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宋代。那时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宋画,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苏轼的书法被排在第一位,是与他的人品修为密不可分。人品高,书品自然高雅。品德清纯,书法就潇洒。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笔法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醉酒后书写的《赤壁赋》更是气势雄浑,飘逸洒脱。
    苏轼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意思是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
    
    北宋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局部(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书品和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提笔写字,最能体现人的本性。一个人的笔迹与其个性浑然天成。笔迹面前,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性定会显露于纸上。
    字迹不但可以显露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可以表达出七情六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的长子傅眉也擅长书法,并一直临摹父亲傅山的字体,达到了乱真的地步。
    一天,傅眉故意将自己按傅山笔意所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看其父能否辨别。傅山看到后,误认为是自己所写,暗暗吃惊:笔力沮丧,中气已绝,莫非大去之日不远?
    但过了不久,傅眉粹死。傅山悲伤之余,又拿起那幅字细细端详,才发现那是傅眉所写。
    古人云:“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
    
    褚遂良书《慈恩寺圣教序》,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绘画能反映外物,表达外界物像在内心引发的启示和感受;而书法回旋转折,进退往复,随着作者的意念、感情而动。绘画书法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相”的表达,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