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惊蛰:春雷阵阵响,万物皆生长


    文/止水
    惊蛰,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代表着仲春的开始,有“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三候。
    
    惊蛰(资料图)
    震出,蛰虫惊
    “惊”,即“驚”。金文分两部分,即“敬”与“马”,表示马受惊之后猛然停住了脚步而举足不前。
    
    惊(资料图)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惊,马骇也。从马,敬声。”《易·震卦》中有:“震惊百里。”《诗·大雅》中有:“震惊徐方。”《道德经》中有:“得之若宠,失之若辱,是谓宠辱若惊。”我们常用的成语中,常有“一鸣惊人”、“惊天动地”、“受宠若惊”等。
    
    蛰出(资料图)
    蛰,古作“蟄”。《说文解字》解释为“蛰,藏也”,《尔雅·释诂》解释为“蛰,静也”。无论是“藏”还是“静”,都是一种安静的状态。《易·系辞》中有:“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惊”、“蛰”两字合用,表示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震,雷也
    震,《说文解字》解释为“震,劈历振物者。”《易·说卦》中解释为“震为雷”,为卦象,即“万物出乎于震。震,东方也。”
    
    春雷(资料图)
    我们现代通常用的“地震”的“震”,取其“动”的意思,《周语》中有:“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万物生长(资料图)
    
    惊蛰,有“春雷响、万物长”的民谚。《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吕氏春秋·仲春纪》中有:“先雷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所谓的“雷”,《春秋元命包》解释为:“阴阳合而为雷。”《师旷占》中又有:“春雷始起,其音格格,其霹雳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音。音不大霹雳者。所谓雌雷水气也。春分雨雷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下。无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国凶。”
    
    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的种类很多,《山海经》中有:“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实,屋盘三千里,曰蟠桃。”《西京杂记》中有:“上林苑有秦桃、霜桃、缃核桃、绮叶桃、紫纹桃、金城桃。”在早期的典籍中,“花”并不常见,多用“华”。
    
    桃花(资料图)
    《镜花缘》中有一段花再芳与耕烟的对话,说起“华”与“花”:“古无‘花’字,俱以‘华’字通用,如光华之华,读为阳平;华卉之华,读做阴平。况《尔雅·释草》明明写著:‘荷,芙蕖,其华菡萏。’他如‘唐棣之华’、‘桃始华’之类,莫不以‘华’为‘花’。”有提及“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类,虽不知可在其内,但晋以后每每见之于书,大约就是当时所颁新字了。”
    
    黄鹂(资料图)
    
    二候,仓庚鸣。庚,又作鹒,即黄鹂。《诗》中有“有鸣仓庚”。《章龟经》对其解释为:“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黄鹂鸟,给人一种清新之感。纳兰性德有一首纳兰性德《吟笼莺》中有:“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其中“金衣公子”指代黄莺,是黄鹂鸟的一种。
    
    鹰(资料图)
    三候,鹰化为鸠。这个物候相当有趣,鸠,即布谷鸟。《章龟经》中有:“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这个时候,鹰的因为其“喙尚柔”,不能捕鸟,只能忍饥挨饿,化为就鸠。
    《五杂俎·卷九·物部一》中有:“《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意思是“鹰”与“鸠”在春季秋季时会相互转化。“化”这个字,用孔子的说法就是“反归旧形”。如果不能恢复其旧形,只能称作“为”。
    惊蛰时节,伴随着阵阵春雷,万物复苏。民谚里有“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对于中国人而言,正是一年工作的开始。人们只有此时努力,才能换来秋天的累累硕果。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