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糊名易书”:解密古代“高考”阅卷


    文/杜利平
    与现代一样,古代考试结束后最重要的程序,当然也是阅卷工作。而且古代阅卷程序比现代繁多。为防止作弊,保证公平,古代科举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规定。
    
    古代“高考”阅卷程序多(资料图 图源网络)
    “糊名易书”
    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
    考场监考人员在收卷后,首先将卷子交给弥封官,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全部折叠起来,用空白纸覆盖弥封后,加盖骑缝章。这是第一道程序叫“糊名”,为的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掩盖起来,类似于现代高考的装订密封,任何阅卷人员都看不到。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就是”易书”。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了防止誊录手作怪,规定誊录手不得携带墨笔,誊录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试卷,现在大家看到有的状元卷子是红笔作答,就是这么回事。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
    如有违反规定代人改窜者,查出后治罪是很严的。
    在誊写完毕后,还要对读。所谓对读,即今天所说的校对。由对读官将黑卷朱卷一起交给各位对读生校对,看誊录是否有误。校对完毕无误后,对读官要在试卷上盖章(关防)。
    
    古代阅卷实行“糊名易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后才进入真正的阅卷程序。
    试卷先由内收掌分送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
    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会在他中意的试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现代“考中”一词的由来,应该也源于此。考生的命运也就此被最终决定。
    
    考生命运就此被最终决定(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代阅卷程序不仅繁琐,而且责任落实到人。每道程序还有人监督,因此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誊录手、对读生的姓名、籍贯也要留下来,标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备查验。
    尽管如此,可以说,古代阅卷的主观因素还是比现代要多,黑幕也是很多的,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负责任或则渎职的阅卷人员误了前程的。因此,有的责任心强的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
    
    古代阅卷程序不仅繁琐,而且责任落实到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外,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允许落榜生查卷,这也是监督阅卷人员的一种好办法。如果把优秀的卷子评差了,考生一旦上访,麻烦就大了,责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