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郑玄:一代经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文/弓难张
    郑玄是东汉末年儒学大师级人物,他一生专注于经学,以发扬光大儒家经典为己任,为《诗》《书》《礼》等作注,建立了以古文经学为主的“郑学”,堪称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好学,师百家之长(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玄门下弟子有数千人,大将军袁绍大会宾客时,郑玄最后一个到场却被安排到上坐;山东高密县因为郑玄的存在而专门为其设置一乡;汉末黄巾起义军数万人在路上碰到郑玄时全部拜倒,相约不敢骚扰其家乡高密!大师的影响力在当时可见一斑。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生铁需百炼才成钢。那么,经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呢?
    好学,师百家之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认为拜师不问年龄、贫富贵贱、职业职务等,只要有可资学习之处均可为师。郑玄充分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师道观念,广拜贤士。年少时他曾在乡里当一个小官,每次只要空闲回家就去拜会那些教导官员的老师,向他们求教。
    后来郑玄干脆辞官到太学进修,拜第五元先为师学习《公羊春秋》《九章算术》等,又向东郡的张恭祖《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再后来山东地区可以求教的老师几乎问遍了,郑玄又西过函谷关,拜在当时的大儒马融门下。
    
    善学,毫不懈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善学,毫不懈怠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时候进了师父的门,也不见得就能得到及时的教诲。比如这位郑玄学生,虽然名义上成为了大儒马融的学生,但他却三年未能见到老师真容。如果说学生也分等级的话,当时的郑玄在马融眼里也许只是二等学生,老师只是派其他弟子来教他。但郑玄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不抱怨也不妄自菲薄,而是沉下心来虚心学习,存疑鉴真毫不懈怠。
    机会从来留给有准备的大脑。郑玄终于等到马融亲自教诲的机会,他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疑虑和不解一并请求老师答疑解惑。而这样的机会对于等待三年的郑玄来说一次就足够了,功德圆满的郑玄辞别老师,引得马融感叹:“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爱学,一生专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爱学,一生专注
    爱学、好学及善学可能会造就一名优秀的学者,但要想成为大师还有距离。
    郑玄从小就喜爱学习,不爱做官,广求名师,为了学习事业,他曾十几年在外漂泊求学而没有回过一次家。学习中郑玄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善于举一反三。特别是从经学大师马融处归来后,他的学问有了质的飞跃。
    适逢东汉党锢之争爆发,朝廷禁止郑玄等人参与政事,郑玄正式隐退闭门不出,专心修习经书释疑解惑。当时任城的何休喜好《公羊》学说,小有建树,著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及《谷梁废疾》。郑玄针对他的文章不足之处,而阐发《墨守》、针砭《膏肓》、发起《废疾》,何休看过之后感叹:“康城(郑玄字康城)进入我的房间,拿起我的矛,并征讨我!”至此,基本确立了郑玄经学大师的地位。
    
    郑玄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来,郑玄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到今年,我已经七十岁了,而我之前的学识也已经慢慢衰弱,还有一些缺漏、错误的地方,根据礼法典制,我这个年纪是应该将家事传给后世子孙了。而今我对你说我已经年迈,应该将家事托付给你了,我准备安逸居住以休养身心,勤于思考以完成我一生的学业。”
    从上述书信中我们看到,年已七十的郑玄仍勤于思考、勉于钻研,专注于学习并坚持专注,一生不辍,是作为大师的郑玄最耀眼的软件指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