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德比于上 欲比于下”:欲做圣贤 始于知“耻”


    文/陈金海
    现代汉语写法中的“耻”字,除了“知其所止”外,还含有不达理想不停“止”的意思。这就是“比德”意义上的知“耻”。
    
    “比德”意义上的知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德比于上
    耻德中的这种不停“止”,就是要让人不断地见贤思齐,不断地比德迁善。
    耻德的这种动态特征,很好地体现在汉代的史学家、思想家荀悦所说的一句名言之中,他说:“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意思是说,在德行上,要与比自己高尚的人比,而不要泛滥自己的欲望。和德行高的人比,就会有羞耻之心;不泛滥自己的欲望,就会感到知足、满足。正是在这种“比德”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相应的耻感,其道德境界会随之得到提高。因此,耻德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促进人们不断向上、向善的动力。
    这一“比德”意义上的“知耻”,其实早在孔孟时,就已表露端倪。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不断提升自己,见到缺少德才的人,就想想自己是不是和他一样有这些缺点,这就叫“比德”。孟子讲:“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是说,不把不如别人看作羞耻,怎么能比得上别人呢?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以期有朝一日能够赶上他,是一个人知耻的一种广义表现。
    
    孔孟已讲到“比德”意义上的“知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即说明了“耻”在这一广义上的表现。春秋时期,齐相晏婴的车夫,每次回到家,都表现出一副得意洋洋、了不起的样子,妻子忍无可忍,就对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意思是说,齐相晏婴虽然身材矮小,但是乃一代名相,显赫于诸侯之间,但他却谦虚谨慎;而你虽有八尺的大个子,但也只不过是个车夫,谦恭还来不及,怎么还会自鸣得意呢!听了妻子的话后,车夫羞愧难当,对自己的行为深感为耻。自此便痛改前非,放下了傲气,事事谦虚谨慎,德比于上,知耻而有为,最终被晏子所赏识,推荐做了大夫。
    我们讲“德比于上”,所谓“上德”之人,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人物”。换言之,不分贵贱贫富,只要人人知耻有为,积极上进,皆可积仁成善,积善成德。因此,“德比于上”是知耻的思想源泉,是人们孜孜进取的永恒动力。
    欲比于下
    与“德比于上”相对的是“欲比于下”。
    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它们不可去除,但绝不能顺情纵欲,要有节制。
    对于人的耳目之欲,孟子称之为“小体”,他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人的耳朵、眼睛等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会被外物蒙蔽。一旦其与外物接触,便容易被引诱过去。如果一个人逐利好欲,而不加节制的话,往往会被淹没在欲望的泥淖之中,逐渐沉沦。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德宗时期的宰相陆贽,为官清廉,对上不贿,对下不贪。就连皇帝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于是,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皇帝的意思是说,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但接受点儿小礼物诸如马鞭、靴子之类的总还是可以的。否则,过于清慎廉洁的话,工作不好开展,关系不好处理。可是,陆贽却说:“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陆贽的意思是说,敢收靴子,就敢收皮草、收钱币、收车辆,下一步就是黄金珠玉了,收小礼必然养成大腐。陆贽的话,阐明了一个道理:微小之处不警惕,必失大节。因此,防止贪贿,就要从戒小私开始,防微杜渐。
    荀子曾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人人都有本能、欲望,但是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然会产生祸患。为了避免争抢掠夺、残杀陷害或淫荡混乱,一个人必须遵循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这就是“人道”。
    所以,这里的“欲比于下”,实际上就是教人限制自己的欲望,对放纵欲望的行为感到耻辱。只有意识到这种耻辱,才能和“德比于上”一样,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和动机进行反思,并由此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与智慧。
    
    一扬一抑,共同作用于人的善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楷模为标杆,时时学习,处处进步,就会成为一个不断上进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欲比于下”,则可以抑制人的欲望无限制膨胀。这样,一扬一抑,既可防微杜渐,又会影响到身边人,两者相辅,共同作用于人的善性,共同筑起一条通往完美人格与正义世界的通衢大道。
    
    《中华传统八德诠释丛书》书影
    节选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耻德诠解》,原文有删节。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