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仙菜水中生,清热又明目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58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的饮食结构又因地区气候、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的不同而不同。中华美食菜谱中,有一种名为“葛仙米”的食物。它与道教的葛洪“葛仙翁”又有什么联系呢? 本文从“藻”字的造字结构出发,结合“葛仙米”所属藻类植物的习性与特征,探寻葛洪与其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民间的食俗来看这一以葛洪命名的中华美食。 藻,水草也 藻(资料图) 虽带有一个“米”字,但这种食物却是名副其实的藻类。藻,上面一个“艹”,下面是“澡”,表示浸泡在水里的草。 《说文解字》解释为“水草”。《诗·召南·采苹》中有:“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毛诗正义》引陆《疏》中有:“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如箸,长四五尺;其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这就说明“葛仙米”的生长环境中离不开水。 故宫养心殿·藻井(资料图) 中国人还有一些形容文章与语言的词语,诸如“盛藻”、“辞藻”等带有“藻”字。《孔安国·尚书传》中有:“藻,水草之有文者,以喻文焉。”陆机《文赋》序中有:“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有:“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笔者在《穿地取水,谓之为井:中国古代的井崇拜》中也曾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藻井”的建筑形制,即取“藻”意为水草,防火。 天仙菜 湖北恩施鹤峰(资料图) 葛仙米,俗称天仙米、天仙菜,相传葛洪以此为食身体康健,后皇太子食用后病情好转,皇帝赐名“葛仙米”。其分布的地区,主要以湖北恩施鹤峰、四川两地为主。 《几暇格物编》中介绍了这类植物的物理特性、生长环境及食用方式:“葛仙米生湖广沼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人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 “以水浸之,与肉同煮,犹作木耳味。大约山洞内,石髓滴石而成,性寒,不宜多食。闻他府及四川有之,必遇水冲乃得,岁不常遇。他如深山背阴处,大雨之后,石上亦间生,然形质甚薄,见日则化,或干如纸,不可食矣。” 水田里的葛仙米(资料图) 此外,它也常出现在道林洞府之中。《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果部下·诸谷部·诸蔬部》中写有:“宦游笔记∶出粤东葛仙洞外,有流泉喷薄石上,遂生苔菌之类,其状如米粒,青色,以为羹,味极鲜美,土人呼为葛仙米。” “有未识者,疑是青螺。按韶州府志∶丹霞出仙米,颇与此相类,但一生沙土,一生水石,为异耳。陆祚蕃粤西偶记∶道书宝圭洞天,即今北流县勾漏山;洞口前后产葛仙米,采而干之。” 食俗与养生 《本草纲目拾遗》(资料图) 关于葛仙米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详细的介绍:“粒圆如黍,揉面酿酒,极芳香,性寒,味甘爽,解热清膈,利肠胃。 按∶葛仙米本属石耳之类。忆庚子岁曾于刘明府席间食之,时以为羹,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药性考云∶清神解热,痰火能疗;或云,久服延年,盖亦能清脏热者。” 可见,其主要功效在于解热、调节肠胃。《陕西中草药》中介绍其可以明目,治夜盲症:“清热收敛,益气明目。治汤火伤,夜盲症。” 葛仙米(资料图) 葛仙米,也是历来文人墨客喜爱的食物。清代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中写有:“葛仙米取细如小米粒者,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煨之,甚清腴。余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有:“将米细捡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临上时,要只见米,不见鸡肉、火腿搀和才佳。此物陶方伯家,制之最精。”两种做法都是以汤煨,即用微火慢慢煮。 葛仙米的命名,另一层面也反映了道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饮食文化。今天你若是到恩施旅游,可以尝尝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也能体会到道教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画栋飞云,珠帘卷雨:道教建筑形式之阁
- 下一篇:谷雨:雨生百谷春将尽 家家户户采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