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还在“盲人摸象”?有多大的眼界 就有多大的世界


    文/金钟
    从前,有四个盲人特别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他们看不见,就只能用手去摸。一个胖胖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一个高个子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一个矮个子的盲人只摸到了大象的腿,就很激动地说,“你们瞎说,大象就是根大柱子!”最后一个年老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盲人摸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说的才是真正的大象。但实际上,他们谁都没有说对,因为他们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已。这个故事出自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浓缩成成语就是“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讽刺目光短浅的人。寓意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要看全局,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
    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意义相近,都是说指片面看问题,以微小的部分,推测全貌。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chū)蒱(pú),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很聪明,因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父亲,加上他自己的勤学苦练,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是他对樗蒲这种游戏却不精通。有一次,他看到几个人玩樗蒲,就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却看不到全豹。”王献之听到他们这样说自己,很是生气,但也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他在以后也记住了这一点,为以后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看问题要看全局(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后率兵回国,秦王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来讲和。赵国拿不定主意,孝成王就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说应该给秦国。而虞卿听说后,进宫向孝成王说了不应该给秦城的理由,说“秦国进攻赵国是因为配备了撤回,还是有余力进攻,只因为怜惜您才不进攻呢?”又说秦国是虎狼之国,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如果给他们城邑,他们必然会灭赵。楼缓说,“虞卿能知道秦国的力量达到什么程度吗?假如秦国明年再一次来攻打大王,那就恐怕不是六城的问题,而是要割让大片富庶之地才能讲和了。”楼缓又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交战,诸侯都高兴,他们要借助强者去战胜弱者。您不如割地求和,以迷惑诸侯,安定秦国。否则,诸侯们将对赵国趁火打劫,瓜分赵国。”虞卿听说后,又去拜见赵王,说:“楼缓完全是在为秦国打算,这太危险了。赵军已被秦军所困,还要割地言和,这只会使诸侯更加迷惑,怎能定安秦国呢?齐国是秦国的大敌,如果大王把五城送给齐国,得了您的五城,定会与您联合攻秦。这样,大王在齐国失去的,就能从秦国得到补偿,齐、赵两国的深仇也可以洗雪了,而且也能向诸侯展示您的作为,他们也会尊重您。”
    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使者已到赵国,而楼缓从赵国跑了。楼缓正是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才一方面没能在赵国受到重用,一方面也无法逃回秦国。
    
    看待事物要避免以偏概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哲学上常说,以特殊代普遍,但是这里的特殊经常会被人们误解,这个特殊是能代表普遍规律的特殊,而不是随便的一点。我们平时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事物的一方面,以偏概全,这样容易犯各种错误,对人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