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怒前那一秒 最能体现修为的深浅 涵养的高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52 腾讯儒学 清江 参加讨论
文/清江 孔子之门,弟子三千,贤人也有七十二,孔子却独称颜回为好学。 孔子独称颜回好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自从颜回去世,就再也没有见过好学者了。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好学”是个很高的标准。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一定有像孔子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是没有像孔子那样好学的人。 像《诗经》、《尚书》六艺这些学问,三千弟子并非没有学习,也不是不懂,那么为何只有颜回被孔子称为好学,那他所学到底是什么呢?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一文中给出了答案:“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之道并非不可及,可学而至。 颜回所学圣人之道,对于我们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其为学大旨为:明诸心,知所往,力行以求至。 孔子与颜回剧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诸心,知所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向孔子请如何是“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具体来说,就要做到在视听言动这些方面都尊礼而行。 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原则,是关键所在。颜回能够抓住重点,直击要害,首先确定学问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如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自身的清醒,立定脚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明白自己将要到那里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真思考的人生大问题。 王阳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曰:“惟读书等第耳”,他却认为:“等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少年时便立志学做圣贤,如此才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矢志不渝,终成圣贤事业。 明诸心,知所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力行以求至 儒学是一门讲求实践的学问,不能单纯坐而论道,还需要在事上磨炼一番。孔子曾经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善的、好的,没有不去做的,有了错误立即改正,绝不犯第二次。 “不迁怒”即不将自身的愤怒迁移到他人身上,这很不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免不了看谁都不顺眼。但就是在这样的不起眼的地方,见出修为的深浅,涵养的程度。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天生地造,需要经过一番刻苦修炼。 力行以求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 程颢在答复张载如何定性的书信中就曾提到:“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人的情感中怒气是最容易发生而又难以消除的,如果能在发怒时暂时忘记怒气,停下来思考一下事情的是非道理,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修道而言,也算是参悟过半了。这就是切实的修养功夫。 后人总以为圣人是生而知之,不可学,所以就放弃成圣成贤之道。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追求,丧失了学问的根本。颜回的为学方法启示我们,圣人可学而至,圣学也不离人伦日用之间,平常的很,只要我们立志向学,定有所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楼宇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 下一篇: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是对孔子的评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