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32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达生》) 此段文字的跌宕跳跃的特征非常突出,充分地体现了庄文的“意接词不接”特点。这段文字所要表述的主旨应当是其最后一句:“凡外重者内拙”——意谓人若被身外的利害得失所牵制,往往会显得内心笨拙,即主张要“无心”。在这个主旨之下,本段文字的词意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特点。当颜渊问操舟人“操舟可学邪”时,操舟人对其问题进行了回答,然而是跳跃性的回答:善于游泳的人能够很快地学会驾驭舟船;游泳技巧娴熟的人即使从来没有见过舟船也能很快地学会驾驭,这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水性。津人的意思是操舟的技巧是由熟悉水性产生的,这本是非常深入的回答,但是颜渊并不能领会,所以才会说:“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因为他不能理解津人跳跃性的回答。而在接下来孔子对颜渊的回答中,孔子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为例对其理解进行了阐发,这明显地再次运用了“意接词不接”的表达方式,因为“操舟”和“赌博”明显是两件原本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词虽已断而意仍相接,作者由此将“善游者”“忘水”从而能够“操舟若神”的特殊技巧提升为“无心”——即忘却一切外界纷扰、一无所矜的精神境界,这一更高的哲学境界。由此,作者通过这种语言的跳跃性表述不但使得行文富于变化,充实了文章内容,更使得文章的思想境界在行文的跌宕跳跃之中获得飞跃和提升。 再如《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情节。秋汛时节,百川灌河河水汹涌浩荡,河水两岸之间牛马难辨,多么壮阔的景象!于是河伯开始自得意满,以为天下最壮阔美丽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然而当他面对大海的浩淼无际时,他才知道自己的有限与局促。文章接着引出了海神若的议论,其言纵横捭阖,如行云流水,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这样就在优美的形式之下阐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指出了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段文字简直就是绝美的散文诗,在这里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庄子散文之想象的丰富,构思的巧妙,描摹的生动,这使得庄子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性,并且在诗意性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而,庄文达到了哲理性与诗意性的完美交融。 《庄子》一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时亦是一部文学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在《庄子》中这两种特性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如水乳般交融,须臾不可分离。“道”是庄子哲思的核心,对此庄子主要使用了“寓言”这一具有浓郁诗意性的表达方式,在欣赏庄子用寓言喻道的时候,我们随时能够感受到庄文奇特的想象和纵横跌宕的语言风格。在沉思庄文所表达的深刻哲理的同时我们又是在欣赏着一首首绝美的诗歌。“《庄子》寓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个环节,而是思想的直接载体,它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表现理念内容,将思想融化于形象之中,使得‘形象’具有了‘抽象’的功能,而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又使其作用得到进一步深化。” 庄子选择“寓言”这一具有浓郁诗意性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来阐述其哲学思想,从而达到了哲理性与诗意性的完美交融,这一具有象征文学特色的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者:高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王维诗研究
- 下一篇:《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