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论述精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着力点。这十二个词分别从国家对公民的希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公民的自我完善三个维度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契合,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它是我们党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后做出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在吸收其丰富营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实社会的延伸,两者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背景来源,如果脱离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阻断民族文化传承的连续性,降低可信度。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这种认同和承接,恰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了对本民族历史的应有尊重。相反,如果如果脱离了这种文化承接才是真正割断了同自己祖先相连的血缘纽带,更谈不上对未来发展的引领。 
    我们熟知《庄子·养生主》所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其中庖丁向梁惠王展示的宰牛技艺,与现今时代所提倡“敬业”一词的内涵基本相同。庖丁专业宰牛多年,开始时与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自身技术的进步,庖丁关注的已不再是牛的身体本身,而是对牛生理结构总体规律性的掌握。宰牛时,刀进退自如有节奏,动作连贯一气呵成,精湛技艺犹如表演让旁观的梁惠王叹为观止。试想,如果没有对这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没有长时间对技术的持续钻研,就不会有后来的“游刃有余”,更不可能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依然锋利如初。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久远,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为民族自身生生不息、代代延续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不忘自身的历史渊源才能更成功地面向未来,努力承袭过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正如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渊源深远、积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家园。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特点和精神追求,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核心的精神依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前提和合理基础,这更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决定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是强调“修齐治平”的。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最基本追求。所谓“修身”,就是做人要始终恪守忠恕之道,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即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时也能自觉遵守社会认同的传统道德规范。无论是儒释道,还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修身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注意修身就是要注重自省克己。正是由于这种观点的持续影响,古人才把个体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道德理想,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形成了我们民族世代传承的性格品质和道德界定标准,这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民族群体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却从没有彻底被阻断,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传统从始至终引领着民族的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体,如果没有民族认同感,全民族共同理想又从何而来?我们目前的时代更需要铸造民族魂,让民族魂集聚强大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边缘化。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我国在社会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变化,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就业方式及消费模式等方面相比之前时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层面的明显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应变化,表现为一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正常发展中被边缘化。一方面是由于欧美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经济、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生活方面的高标准需求在现实国情下难以实现,这部分青少年因此对欧美国家非常认同与向往。另一方面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一部分国人对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有意轻视传统文化,以至于在社会成员中存在诸多负面问题。直接表现为一些领域诚信丧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一直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要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现象都需要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重新审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时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认同与尊崇。2013年视察山东时,习总书记专门前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在同当地有关专家学者座谈时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014年访欧期间,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详细阐发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思想理念;2014年在北大习总书记看望了国学大家汤一介并了解《儒藏》的编纂情况。这些工作反映了党中央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党中央希望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在引领社会成员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从建设文化强国和繁荣先进文化的角度,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更要切实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優势资源,从中充分汲取方方面面的有效营养,认真打磨合理利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元素,并凸显中国特色和中国味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和实际感召力,真正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