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35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1 先秦儒学的发展 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但中国古代哲学也闪耀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哲学更是独树一帜。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先秦三儒”,开拓了中国儒学两千年的基业,也对世界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孟子和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先秦儒学五彩斑斓的局面,为后世儒学百花争艳的展开创立了平台。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并不是儒的开创者。儒,或者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大都是殷人后裔。《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殷亡国后,周人采取了灭其国不灭其族的做法,将殷人安置在一块划出的地盘。在春秋时,周礼已经衰落,散于民间,但许多人即使知道周礼而不按周礼的要求去做。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这种礼,各个阶层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孔子死后,“儒分有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成年后仿效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孔子是一个敦厚长者,性格温和,而孟子个性强烈,以好辩著称。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也是孟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 2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主张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少年后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声望很高,对儒家的《诗》、《礼》、《易》、《春秋》都很有研究,一度应聘入秦,又曾在赵国“议兵”,弟子甚多,法家著名代表韩非、李斯均出自其门下。荀子对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内部的其他学派均有所批评,独崇孔子,认为只有孔子的学说才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孟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仁学,荀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礼学。孟子的思想基础是性善论,荀子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但是,荀子只是以其欲望任其发展的结果为恶,并不是以欲望本身为恶。荀子在思想上以孔子正宗自居,与孟子的思想“取舍相反不同”。荀子的哲学主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 性伪之分。荀子不满孟子的“性善论”,逻辑起点在于“性伪之分”,认为孟子不知道“性”和“伪”的区别,因而对“性”和“伪”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荀子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以生之自然之状况或资质为性,主要内容之一是指身体器官的欲望。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人的性是相同的,圣人和众人、尧舜和桀纣的性是相同的。不过,荀子不以欲望本身为恶,而以欲望的泛滥为恶。在荀子看来,伪是“人为”的意思,与性相对。荀子说:“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具有明显的后天性,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来源于人的努力,即“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2.2 化性起伪。所谓“化性而起伪”,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人为的道德特性。荀子认为,如果要完成“化性而起伪”,即“虚壹而静”和“心可以知道”,也就是认知的能力和道的存在。在荀子看来,人天生就有认知的能力。他说: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虚壹而静”是荀子十分重要的思想。“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思想专一不二,“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躁。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在于虚心、专心、静心,即能够“虚壹而静”。通过“虚壹而静”的功夫,不偏执一端,不为想象和经验所混淆,不让情感扰乱理智,心就可以知道了。“化性而起伪”的一个条件是需要有道。荀子的“心可以知道”的“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中说:“道者何也?曰:君道也。……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中强调,荀子的道不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而是治国之道。荀子认为,为了防止欲望情性的泛滥,必须有礼义法度。有了礼义法度之后,人的欲望才能得到节制,情性才能得到矫饰,社会才不至于悖乱偏险而不治,从而达到和善的目的。 2.3 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作为认识和学习的主体,是可以接受礼义法正的。接受了礼义法正之后,就使自己成为了有德之人,这就是“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具体含义。“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化性而起伪”的终极形态。 2.4 隆礼重法。荀子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认为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引发争夺,于是天下大乱。圣人不忍心这种局面的发生,专门制定礼乐制度,以解决欲多物少的矛盾,以限制社会发展对于物的追求,使有限的物得到合理的使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志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这就形成了荀子“礼”的思想的一大特点,即“援礼入法”,将法加入到礼的内容之中,赋予礼以强制的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蔬菜的处世哲学”
- 下一篇:不允许用西方“普世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