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2)

3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一)直观性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总根源以及基本性质,而且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其表现为对立面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相互发展。但是老子并没有解释矛盾转换的原因,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道”的特征与作用。因为“道”不可言说,所以这种转换是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的。老子对于“对立面转化”的观点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明体现了其思想具有一定的直观性。   
    (二)盲目性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为谓微明。”(《老子》第三十六章)讲解的是“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可是老子并没有说明对立双方转化需要的条件,即矛盾产生、发展、转换的“度”,也就是事物保持自身状态的界限。譬如:在标准气压下,超过100摄氏度水就会蒸发成汽,低于0射摄氏度水就会冻结成冰,这个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间的范围就是“度”。[5]老子认为凡事都要从反面入手,离开一定条件矛盾也可转换,这一点体现了其思想的盲目性。   
    (三)消极性   
    老子对矛盾转换规律的实际运用,是让人们少有作为,这体现在他的“无为而政”上,认为国家不需要加注诸多治理措施,也会国荣昌盛,就算是夺取天下也可同理而论,“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在生活中,老子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老子》第二十八章)的原则保身处事,并且劝告世人只要什么都不做,各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些都是他思想中消极一面的体现。虽然有律可循有助于事物向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缺乏实际行动的憧憬是虚幻的,缺少个人能动性的客观规律也只能是理论知识,没有现实意义。只有实践才是把思想转为现实的桥梁,而老子的观点恰好相反,这体现了一定的消极性。   
    (四)片面性   
    在老子的观念中,“‘虚’是‘道’的本身,‘静’是‘道’的根基,由静生动,动复归静,‘虚’、‘静’是万物的本性。”[6]是它们亘古不变的定律。事物虽朝着自己反方向循环运动,但只是暂时的,是基于“静”的前提下的相对运动,它终将会回归到天赋的本性即“静”。“静为躁君……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此处的静和动是对立面,宁静控制躁动,说明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承认运动,但却把运动归源于静止,突出了其片面性。   
    4 总结   
    老子的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道”是其核心。他从世间百态中提炼出的辩证法思想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仍有其自己的特点。所谓“道”即由对立统一的事物依照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在绝对静止基础上的相对运动。而他辩证法思想局限性在于对对立面转换的认识缺乏科学的说明,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反面着手理解,对规律的把握和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和片面性。从总体上讲,老子的辩证法仍处于朴素辩证法的范畴,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里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具有颇多的现代价值。作者:杨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