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14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分为儒家和道家两个主要流派。儒家的阳刚和道家的阴柔是中国思想文化互补的两个方面。儒家注重积极有为,持热心追求人生价值理想的人文主义;道家侧重自然无为,持平淡顺从万物本性的自然主义。佛教思想是从国外引进的,进入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儒、道形成对中国社会思想共同作用的局面,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也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何为道,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采用了模糊的说法,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而且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但他又在同书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以“自然”为准则的。但老子所说的“自然”与今天所说的自然界是有所区别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去除人为干扰下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原本状态,这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它对应的是对绘画艺术内容方面的影响。二是世界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习惯上成为“自然法则”,它对应的是对绘画艺术技法方面的影响。 从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容上看,中国绘画艺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绘画艺术描摹自然景象,视自然为友,自然界的云淡风清之景,高山流水之意,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描摹对象。就如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只是指自然界一样,成为传统绘画艺术描写对象的,不只是山水画,世间一切包括人类自身都成了画家笔下描摹的对象。于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根据内容分,又可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乃至世俗生活画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内容比西洋画广泛得多,得益于画家对道家“自然”的品悟。 在艺术上,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也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作为自然法则的道,无形无色。只能靠人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在这点上也与之相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1]P130正因为画家强调悟道,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不同,西洋画强调形式,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得从对自然和人体的描摹而来。中国传统绘画则不同,强调的是神似,只要内在精神相通,外在的形状似与不似都不重要,“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2]P58故中国的绘画强调的是无法而法,那种只强调形式的绘画,被苏轼讽刺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样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写意、象征、表现的基本特征。它不求精确形的反映,象外求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追求有具象依据的抽象,是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正是在老庄美学思想的作用下,中国绘画在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反映出其独特审美取向。 二、儒家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在于将绘画和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倡艺术中的教化功能。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绘画属于六艺中的“书”,“游于艺”也就是说画家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把儒家的道德、仁义贯穿其中,要有为而作。所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与教化相关的绘画较发达,如《二十四孝图》、唐代凌烟阁画像等都是这样。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能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批评千年之久,从描绘帝王功臣,孝子烈女题材到艺术作品中具体创作手法的运用,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无处不在。[3]对于无助于教化甚至有害于教化的行为,儒家是持反对态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因为怪力乱神无助于教化,所以在传统绘画中,宗教画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受到了强烈的排斥,宗教画往往只出现在固定的宗教场所中。 儒家思想不仅在题材上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对于绘画艺术批评也有重大影响。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艺术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论语·庸也》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曰:“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这一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中庸和谐”原本就是中华名族最崇尚的精神境界,艺术自然也追逐这一思想,故中国绘画艺术极力推崇“中和”审美趣味,“中和”的审美法则不仅与中国绘画艺术中的艺术辩证法相通,而且影响到对绘画艺术的评价,它使得“和谐”思想成为古往今来中国画家一致的追求目标和批评准则。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要审六长:“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这其实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在中国绘画史上,批评家另有“四难”、“过与不及皆为病”等说法,就是在“中和”审美趣味影响下形成的理论。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论语·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人品”的高扬就受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相关。他们推崇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人品”的高尚也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人品高气韵不得不高”这一说法就充分反映了儒家将美与善、德与艺相结合的一贯传统,它使得绘画艺术品评中“物以人重”的倾向非常明显,也形成了花鸟画中梅、兰、竹、菊题材的经久不衰。中国绘画艺术强调画品,把绘画分为三六九品,但从《唐朝名画录》、《益州名画录》看,画品往往和人品相关,人品高者,画品不一定高;但人品不高者,画品一定不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会计哲学的探究(2)
- 下一篇: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及其深层解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