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2)

《野草》的诞生时间大致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是“五四”浪潮退出的几年间。上文提及的生死有多重意义。历史地看,笔者更倾向于生死是针对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对古老中国改弦更张、脱胎换骨的理解。封建中国已经死去,迎来的是民主的中国。这样理解《野草》的生死观是从整个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脉络的剖析。折射到每个普通的人民身上,《野草》中的生死观是民众思想新陈代谢的的变化。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生死一样。虽然残酷但却真实。一成不变只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这也是“野草”顽强生命力的展现。这种生死观的历史意义在于引导浴火重生之后的道路。死是对生有意义的存在,是一种悲壮的色彩。   
    (二)《野草》中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当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鲁迅的生死观的现实意义是是积极的,他给人以改变的机会。过去的已经死亡,现在的就是重生。我们都随时可以选择重生,只要自己下定决心与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那我们的生命就像野草一样“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1]这就是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区别。坚定的信念,生的灿烂死才能无憾。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与死得其所的灭亡是野草的韧性,“野草”这一意象显示了由生到死由复死回生的生命过程。野草虽然不起眼但是整个生命是精彩的。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魄力。假使我们能够体会鲁迅的生死观并得到启发,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惊喜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反抗。   
    散文诗《野草》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诗言志、诗言情是古代诗歌的两大特色。《野草》既抒发了作者之志也抒发了作者之情并且都具有极强的即视感。当下性意义深刻。正如上文所说对于个人来说,此散文诗集的现实意义是激励人堂堂正正做人而不是做一个奴性十足的人。《野草》中讽刺了虚伪的人,虚伪的当权政府,呼吁做一名斗士绝处逢生创造新未来。这对于“五四”浪潮退却后社会上出现的苦闷、忧郁的氛围注入了活力。社会是由每个独立的人组成,如果每个人都改掉奴性的性格,那么社会风气也会随之改变。反过来说,如果社会上有带头作用的知识分子率先做出表率作用并且引导大众那么社会风气也会改变。这样的生死观是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值得思索。“野草”生死、死生的对立依存的关系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的生命力一样可以让大众对现实多一点信心。   
    三、绝望的抗争   
    (一)绝望抗争的荒诞感   
    《希望》一文中,作者阐释了希望、绝望与寂寞的关系。“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希望抵抗不了绝望,尽管这希望也充满寂寞。在青春年华正当时,我们的青春被这令人绝望的生存境况所消耗。即使满怀希望却迷惘于不知是何种希望,就只是一味的想相信未来会更好。正如“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行!”这种滑稽的荒诞感令人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在绝望中也有希望同行,即使不知道这希望是什么,只要前进、战斗就行。就像在《这样的战士》中“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但他举起了投枪。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但他举起了投枪!”就算是没有接触过投枪的文人只要有决心,有希望,在这绝望之境中也会拿起投枪战斗,就要有这样的战士。到了《淡淡的血痕》中,作者讲到“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懦者。”他去为怯懦者设想,而在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中有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这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于是,叛逆的猛士出现。“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醒,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作者在这里充当一个启蒙者的角色,让人类在绝望中苏醒,不能沉醉其中,让他们希望,着希望便是叛逆的猛士,为人类一起在绝望中战斗,一起反抗并前进着。《野草》中的战士形象便是这样的勇敢、坚韧。战士就要战斗,这种战斗的精神是支撑怯懦者的支柱。有了中坚力量便有了战斗的动力。“野草”虽然没有经历过培育,但在风吹雨打中已经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就像战士一样,随时会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在适当的时间内绝地反击。虽然荒诞但却是种努力的姿态。   
    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的场景有人说他荒唐有人却为他的执着而感动。正如《野草》中对绝望、希望与战斗的态度一样,看似荒诞却是真真确确的存在的。这种绝望与希望互存的荒诞感是对现实残酷的讽刺,面对啼笑皆非的世态,只能用荒诞的态度积极的面对。这既是自嘲也是他嘲。   
    (二)绝望抗争的“积极入世”意义   
    上文所阐述的《野草》中的几篇文章中的主题主要是对希望、绝望、猛士等意象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别样的希望,也就是经历绝望然后战斗,看到希望。也就是《野草》独特的哲学意味即“积极入世”,这里的“积极入世”是在苦难的中国国土上不再做一个麻木不仁的奴性的人而要做一个敢于战斗勇于牺牲的坚强的人。打破万马齐喑的社会局面,警醒“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私自利的人们。绝望的抗争有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野草》中这种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的哲学意蕴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多么残酷的现实,都要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绝望中战斗。这就是《野草》的哲学。分清梦与现实,看透生死轮回,做一名战士执着战斗,直到“好的故事”的到来!   
    四、结语   
    《野草》具有多重性,笔者所论述其中的哲学思考主要来源于文本分析,其鲜明的主题从各个散文的题目便能得知。无论是梦与现实的转换、生死观还是绝望的抗争,每个主题都暗示着在“五四”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现状的反思并注入作者的态度,即无论前途多么艰险,都要时刻准备着战斗。只要心中有对未来希望,即使梦中的现实同样残忍,也会像一名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在淡淡的血痕中,会有后来者继续这样的希望然后战斗。这种积极战斗的精神比起懦弱者的奴性更有价值。对当下的个人与社会也有借鉴意义,积极面对社会,面对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对于社会,要有一个明媚的希望引导个人。作者:张凯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