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苏轼的人生哲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4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宋代是一个矛盾的年代,既有豪放旷达的豪放派,又有婉转含蓄的婉约派,两种风格的词都在宋代这个社会达到巅峰,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和谐效果。宋代的词人也是矛盾的,豪放派的词人未尝没有百转柔肠,婉约派的词人未必没有慷慨悲凉之作。 千百年过去了,许多词或许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成为一堆无用的文字,但是有的词却可以永远保留它的魅力,被人们传颂。苏轼的词就是如此,苏轼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最佳范本。 首先,苏轼教会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坚持自己的原则,其中也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江城子》表达了苏轼渴望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他首先教给我们的,因为一个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也是基础便是理想和抱负,还需要对自己有信心,苏轼已经“鬓微霜”但是那又何妨,还是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同样的自信,辛弃疾也表达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用廉颇自比,即使年老也是老当益壮。他们当时已不年轻,却有着比年轻人更大的壮志,和更满的自信,这确实会让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惭愧,他们年纪轻轻,却拈轻怕重,畏首畏尾,想当年的豪气雄心早已不在。或许是因为时代太过安定,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早已没有了忧患意识,早已被安稳富足的社会驯化得没有了“霸气”,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多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以此来激发青年的豪情和爱国之气。 其次,苏轼教给我们面对挫折逆境的正确态度——乐观旷达。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剧增,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失败,动辄就有自杀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逆境,与其咒骂恐惧,倒不如坦然对待,挫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不被挫折吓倒,勇敢前进,说不定前面就是光明。随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件蓑衣就可以在烟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更是强调了要在风雨中保持本心,这是多么平和淡然的心态,何必追求那么多呢!简简单单就是福。自然界风雨阴晴瞬息万变,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才是最合适的处世态度。何必担心那么多呢?永远不要被失败左右,要永远做自己的主人。 同时苏轼还为我们展示了对待亲情和爱情的态度。苏轼对他的弟弟苏辙可谓感情极深,在乌台诗案后,苏轼在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后,悲痛地写下“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只有今生与你为兄弟还不够,我要生生世世与你为兄弟。苏轼对弟弟深沉的爱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到现代,商业化社会来袭,亲情已经淡薄了,别说兄弟之情,就是亲生的父子还有不少反目成仇的。看了太多的孤独终老的老人,真情似乎已经成了弥足珍贵的东西。这时不妨看看苏轼的诗歌,体会一下真挚的兄弟之情,我想即使残忍的人也会得到一种冲击与震撼。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所有像他与子由一样饱受离别之苦的人可以得到慰藉,希望月亮把自己和弟弟的心沟通在一起。现在的兄弟姐妹很多都各奔东西,也少了这份对月怀人的深沉之爱。更多的是利益的牵绊和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冷漠,让人闻之心寒不已。所以我们需要苏轼诗歌,给我们那种涤荡心灵的感动与净化。 对待爱情,同样是如此。苏轼对待他的妻子王弗可谓深情至极,妻子去世十年,他对妻子的思念依旧如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已经十年了,与妻子已经天人永隔了整整十年,强迫自己不去思念,思念却越加深入骨髓,难以忘怀。没有办法,只有梦中才能与妻子相见,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场景比任何甜言蜜语更能打动我们,夫妻相见,语言已不足以表达深情,只能呆呆的看着对方泪流满面。在我们心中,似乎但凡有些权势的男人,身边总少不了莺莺燕燕,却把结发妻子抛诸脑后,即使是普通人的爱情又能维持多久呢?“七年之痒”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住呢,坚持住了又有几个人的爱情能永远那么浓烈甜蜜呢?现代人做不到的苏轼可以,他做到了十年如一日的思念,尽管苏轼为我们展示的这种深情太过梦幻,但是我们要学习的是他对待爱情的态度——深情。现在社会无论是对待亲情,爱情都可能掺杂功利在里面,但是苏轼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没有功利,只有真挚。我觉得读苏轼的诗可以找回人之初就具备的纯真感情,没有杂质,只有晶莹。 说到底,苏轼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苏轼教给我们的做人哲学既有刚的一面,对理想豪情万丈,对国家忠肝义胆,也有柔的一面,对亲人关爱有加,对爱人柔情万种,于是一个阳刚又不失温柔的苏轼便出现在我们面前。确实苏轼的人生哲学不是单一的,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影响,有着儒家的积极入世,释道的自由超脱。这就使苏轼的人生得以中和,不会太刚,也绝不孱弱。对于现代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既要有对事业的拼搏之心,也要有遭遇挫折时的旷达之情。不要因为对事业的追求而忽视人对感情的需要,也不要因为感情的沉沦而忽视事业的追求。总之,刚和柔都是为人处世需要学习的手段,太刚则易折,太柔又显得没有气魄,刚柔并济,则可以生活得从容不迫。作者:孙瑛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痛苦的人生哲学追问(2)
- 下一篇:从《摆脱贫困》中看哲学工作者的使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