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2)

《园冶》对造园的山、水、石、植物等筑园要素,也往往从自然物的形态、色彩、性状中寻找出与人的道德品性相关之处,或者将人格情操移情于自然物之中,赋予自然物以道德、品格的象征意义。③在《园冶》“掇山”、“叠石”、“理水”中,每每以山石比德,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与阔达情怀。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叠山家掇山垒石,早已把山石主体化、人格化。计成在《园冶》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内室山、池山、峭壁山等叠山的艺术。如《园冶·掇山》中说:“峰峦秀而古。”山峰的秀和古是其自然属性,但山的巍峨坚定、厚重不迁能够引发人的感兴,从而产生某种精神或人格的审美体验。计成常常在具体的景观的描绘上,把自然物象与人的道德人格相比附,从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认识转变,从而产生道德情操观念。  
    三  
    计成《园冶》的造园理论正是筑基此上,在对自然的眷恋中享受自然的抚爱,秉承“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探求人与天、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的和谐、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计成对天趣——人为这一对矛盾在中国园林中辩证共存的精妙领悟与总结,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冶》主张在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妙造自然,要求人工巧作不留痕迹,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宛若天成,从而达到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从历代诗词吟咏中也可一窥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晏殊《踏莎行》)……这些描写园林之美的文字不仅为我们勾画出中国园林天然生机的图景,更寄托了中国文人的纵身自然的审美理想。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令文人士大夫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的理想生活境界。  
    通过《园冶》,从诗文到江南园林的实例,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艺术遵循“天人合一” 的和谐的自然观,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尊“自然者为上品之上”。中国园林,不是将人从自然中隔开孤立起来,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是人与自然愉悦地和谐共存之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