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普遍关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2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冯友兰先生一直追寻的目标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现代化,冯友兰先生处于促进西方读者阅读的目的,将《中国哲学史》缩略为《中国哲学简史》。无论从中国文化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看,这本《简史》的影响与价值已经超出了《中国哲学史》,简而不缺、主次分明,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 一、《中国哲学简史》新增了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内容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新增的内容将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整体把握突显了出來,这是对中西文化的哲学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独到见解。比如,在《简史》中,他认为,宗教与人生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宗教都有一种哲学思维在引领着,越是大的宗教越需要哲学支持,“是一种哲学上附加的上层建筑,包含了教条、仪式、迷信、组织等,”。这种标准下对中国哲学衡量,尤其是对中国的儒家哲学进行衡量,表现出了“不能认为儒家就是宗教”这一观点,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天堂、地狱、创世纪”这些均是没有的,也没有宗教组织与宗教仪式,不仅是儒家,道家也是如此[1]。 《简史》中对哲学与宗教关系做出了以上阐述,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了出来,那就是:“比起别国,中国一向对宗教不关注”。中国文化精神支柱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并非是宗教,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质上的不同。此外,冯先生还认为,宗教与哲学价值观存在区别,一种是“道德价值”,一种是“超道德价值”。宗教价值体现的就是一种“超道德价值”,比如,“爱上帝”,而通常讲的“爱人”是道德价值,但是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结论,超道德并不局限于宗教,哲学也具有超道德价值的内容。比如,“爱上帝”,宗教价值体现在基督教中,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则不表示宗教价值,因为他将上帝视作了宇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基督教爱上帝,却不是超道德的”,因为基督教膜拜的上帝是有人格的,从而使人爱上帝等同于爱父母或者子女。 可见,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体现出来,并与斯宾诺莎的哲学管放到一起,体现了冯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理性追求,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继承[2]。 二、《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哲学能够为人类提供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 哲学中,为了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不需要再通过祈祷、礼拜这样的途径,而是通过哲学了解并领会更高的价值,比宗教纯粹得多,因为宗教中夹杂了迷信的东西,在未来,人类必须将哲学视为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契合。上面是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表述的内容,但是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来说,并不会对冯先生的看法表示认同,但是从中国哲学与人类文化走向上看,这一观点是无可挑剔的,引导人们以哲学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东方学者的特殊哲学观。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子开始,哲学也是从那时开始,就是从最底层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最高价值,而不是建立在高高在上的宗教神坛上。总之,以上这些《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出的思想,就能够为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中国哲学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通过仔细品读《中国哲学简史》可以发现,与《中国哲学史》不同的还有就是在《简史》中增加了“中国哲学精神”这一内容,问题展开围绕“入世”与“儒家互补”。冯先生的观点为:“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主流,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哲学精神,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精神,就必须理清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力图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致力于从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上中国哲学精神与“儒家互补”,是冯先生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内容,他认为:“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末画前”,这一富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中国哲学精神,充分将儒家互补思想体现了出来,且这一“互补”、“统一”高峰在宋代到来。在《简史》中,冯先生基于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前景做了一番阐述,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包括背景、内容、意义等均是《中国哲学史》中所没有的,均是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发展趋势提出的,比如,其中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呼吁:“科学发展突破了低于,中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了。她也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虽然比西方推迟到来,但是迟总比不开展好,.........,要想在现代化的世界格局中生存,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3-4]。 结语: 内圣外王是哲学领域的终极追求。内圣要求人们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而外王则要求人们完美地融入社会,发挥出有效的社会功用。内圣与外王的实现需要通过学习国学进行扩展和优化,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简史》的价值。 作者:关圆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1)
- 下一篇: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