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哲学中的天与人(2)

后来的很多假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来的,现在还有很多古老的话语和建筑印证着。当然,科学的起源,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发展的,因此有合理性,也必然存在缺陷。天文的发展,对天命论的冲击是致命的。但是,天文学家对于天象的观察,研究,都很认真,很客观,而对于如何解释天象的变化和怪异现象,则无能为力,还常常受世俗迷信的影响。比如说,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他在天文,机械,地震以及文学艺术诸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优秀的成果,可以算的上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但在讲到日月运行时,他也不能免俗。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也提倡日子的吉凶,选择黄道吉日。这也从侧面显示,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建树颇多,而在其研究领域之外,他们的见解往往不够高明,甚至不及一般的普通群众。  
    三.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一个基本思路,(不仅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从哲学命题的内容上探讨的,无非是人和自然界相依相存的关系。按照古人浅显的理解,还应该包含有这两者背后的神秘存在。最初的天,被用于观察,感悟,模糊的表达着其自然性的一面,经验性与社会性的自然之天在逐步的发展和演化中,演变成为充斥着人类理解中的天。古代的中国哲学,大部分的思维体系都是围绕天道说,性命说,理气说,心性论等核心论题进行发展的。天是最原始的思考命题,其他命题和思考范畴都是由此引申的。也就是说,谈到天,其实是在说社会人伦;在谈社会人伦的时候,又总放不下天或道。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的本体论,认识论在很多哲学家的体系中都会有所涉及,只是中国哲学没有继续朝着那个方向深入地发展下去,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庞大的体系。“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倡的是主客体的兼容并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联系,人与社会的和平共处都是中式哲学的基本观察点。在这种传统的理性模式下,中国哲学不可能具有一定的体系,理论的思维无法长久维系,比如说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就是这种思维的实际体现。尽管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觉,他们注重内心的认知,而不去关注逻辑和理性的论证。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哲学思想时,会经常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章常常是偏颇的,其理论的表述多数隶属于感性体验。在这种单薄的思维模式下,命题和理论的推敲必然模糊,不成体系,缺乏理性思维,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物体的认知解释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人们难以理解这些缺乏统一性的观点。他们的发展必然会对中国人的思维判断力,推理能力,和论证程度产生影响。作者:张静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