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端午节谈情说“艾”:艾草飘香 让“艾”回家


    文/姚海涛
    端午节有许多名称,比如端五节、五月节、重五节、艾节、菖蒲节、龙舟节、屈原日等等不一而足。从众多的名字里,我们可以读出其中的好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悬艾草等等。别的暂且不说,就单说一说与艾草相关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等诸多传统习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艾草属菊科,分布于东亚地区,是我国各地常见的草本植物。它有好多别名,如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等。从中可以看出,艾草的众多特性与广泛用途。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宋代周必大有《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诗,云“艾叶双人巧,菖花九节荣。玉皇膺曼寿,金母共长生。”近代俞平伯《端午节》诗云,“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这两首诗均提到了“端午插艾”。
    端午插艾之事,在朦胧的记忆中,依稀可见。记得小时候,端午节的清晨,爷爷总是带我来到村南头的小河边,去寻找艾草。河中清泉,哗哗流淌。两畔苍翠的野草正在野蛮生长。其中长势最旺的要属艾草。观其叶似菊,墨绿色而又泛着白色茸毛,闻其味馥郁幽长。
    晨光中,每片艾叶上闪动着晶莹的露珠,我和爷爷一薅一大把。随之,带出了新鲜泥土的气息,手中也存留了艾草的清香味道。
    
    艾草在阳光下显出翠绿的颜色(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端午要在门上插艾草?这是当时我问爷爷的问题。
    爷爷说,这要从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说起。当年黄巢揭竿而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
    当进入河南境内,在行军途中,黄巢看到路上有一妇人,手中牵着一个小孩子,而怀里却抱着一个稍大一些的孩子。他对这母亲的举动感到奇怪,问其原由。妇人说,听说黄巢大军杀人不眨眼,我们这是逃命去。这个稍大一些的孩子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父母都死了,我眼见他可怜就带他一起走。这个小的,才是我的亲生儿子。
    黄巢听罢,很是感动,就对妇人说,“我就是黄巢。你们不用逃命了,安心回家去吧。我们是义军,决不会滥杀无辜。”
    看到妇人半信半疑的样子,黄巢正巧瞥见路边艾草丛生,就随手拔了两棵,递给妇人,说“如果你还不相信,我黄巢与你约定,只要把你家门上插上艾草可保平安。义军对有‘艾’者不杀。”
    
    门上插艾草有保平安的寓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妇人回家之后,将路遇黄巢、有“艾”不杀的事情告诉了乡亲们。第二天,大家都在门楣上悬挂了艾草。而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插艾的习俗由此而生,并世代流传下来了。
    关于这个故事,我至今不辨真伪。小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个关于艾草的很有爱的故事。现在年龄大了,因为是爷爷亲口讲给我的故事,所以值得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端午插艾之俗,据《武林旧事》所载,宋代有“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的习俗。明代诗人陶望龄写有“艾叶巧成虎,沉香微吐鸭。”民间借用虎为百兽之王的威名,将艾草结成虎形的饰物佩带在身上,以辟邪祛秽。
    这可能与艾草本身所具有的药用价值有关。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早在《孟子·离娄上》中就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七年之大病、疑难之症要用三年之艾草方能医治。或将艾草或扎成人形悬于门楣之上,或编成虎形佩于身上,恐怕与艾草的药性分不开。
    
    《本草纲目》《孟子》等古籍上都有关于艾草的记载(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外,艾草的特殊味道还有妙用。人们会将艾草晒干,在夏日夜晚,点燃一束,以驱赶蚊虫。
    艾草飘香,一年一度。又到了插艾蒿、制艾人、编艾虎的时节,请将“艾”请回家,过一个有“艾”的端午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