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人脉的价值:与其扩充人脉 不如结交朋友


    文/杜炎玉
    如果要在八万多个汉字中,选一个最伟大的字,我觉得应该是“人”。一撇一捺,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支撑、相互扶持、相互连接,相互纠缠……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人”的象形构成完美地诠释了人这个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人和人的关系注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人际关系总是难以捉摸(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一起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人脉。如果说血脉是人的生理生命支持系统的话,那么人脉则是人的社会生命支持系统。但是现在,血脉越来越淡,人脉却越来越浓。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下,用在和家人聊天上的时间多,还是用在扩充人脉上的时间多——如果你是前者,那就可以直接点击右上角的那三个点点,“分享到朋友圈”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林”……尤其是在我国,成群集党、呼朋引类纯属自然现象,只不过到了今天,踵事增华,变本加厉,人脉几乎成了“卖人”。
    
    微信成了人脉关系圈(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前见面先是稽首作揖,现在见面先是收名片、存号码、留微信,管他“谁是谁的谁”。晚上回家可有事情做了,先看名片,这个拿过来,嗯,有用,留着;那个拿过来,嗯?没用,扔了。然后再拿起手机,先翻手机通讯录,再翻微信通讯录,偶尔翻翻QQ联系人。每天周而复始、千篇一律:收名片-看名片-撕名片;存号码-找号码-除号码;留微信-查微信-删微信。结果,忙的不亦乐乎,效果不太明显;人名的数量不断增长,手机的内存持续下降。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在朋友圈里发东西,一是因为里面太多“素未谋面”的人,就算发也会屏蔽一些,或者设置成三天、半年可见;二是点赞点不过来,朋友圈这东西你能只发不看吗?你能只看不赞吗?所以,有两个手机、两个微信的人也越来越多,公私分明。
    
    结交朋友竟是“不得已而为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这些事情,很多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是“人为亦为”。一个媒体行业的朋友曾对我说,每天都在为认识更多的人而疲于奔命,通讯录里的人名越来越多,和好朋友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一次她见到大学室友,关心地问了一句:你的牙套摘了?她的室友白眼一翻:我都摘了两年了。
    人脉被炒得太过了,相应的,它的效应、作用、价值也被非理性地放大。然而,但那些愿意陪你乐的人,也会愿意陪你哭吗?说到底,人脉就像相亲,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利益,你为了利益而去,他为了利益而来。庄子不入世,却“懂世”,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惜没人理会。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已经让人卸下了不少物质包袱,不妨再来卸卸精神包袱吧!
    真正的朋友,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你。没有靠山还贪财怕死的管仲绝对不是发展人脉的理想人选,但鲍叔牙就是对他“情有独钟”,在生意上照顾他,在仕途上举荐他,留下了“管鲍之交”的千古美谈。苏轼被贬黄州时,一个名叫巢谷的朋友帮了他不少忙。但当苏轼被调回汴京当翰林大学士时,相识的、不相识的纷纷登门,巢谷反而不见了。直到苏轼再一次被贬海南,巢谷才又出现——在前去相助的路上病死了。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人脉的价值并不在于双方相识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喝酒唱歌次数的多少,而是关乎双方本身的价值。所以说,与其向外探求,不如提高自己;与其追求数量,不如保持质量;与其扩充人脉,不如发展朋友。宋朝诗人方岳有《别子才司令》一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能够和你“少时一起喝酒,中年一起喝茶,老来一起喝药”的人本来就“无二三”,不要让所谓的人脉将这“二三子”也变成“路人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