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14 腾讯儒学 唐东辉 参加讨论
文/唐东辉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德行与事功相得益彰的儒家士大夫。历史上,多少儒家士大夫都渴望着建功立业,但最终却因怀才不遇而与事功擦肩而过;而王阳明,这个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儒士,却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事功——破山中贼易 嘉靖皇帝曾直言阳明之学是“有用道学”,就是因为王阳明立下了不世的事功,而不像其他儒者一样,只是一味强调修身养性,而于家国天下却托之空言。 王阳明在事功上崭露头角是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到正德十二年(1517年),剿灭了湘粤闽赣四省交界的贼寇。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当时这些地带盗贼四起,他们盘踞在两省或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易守难攻,又广泛发展内应,政府有所行动都能事先知情,贼势非常猖獗,以致前任巡抚文森不得不托病辞职。但王阳明到任后,凭借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剿抚结合,选用精兵,声东击西,立十家牌法等等,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 面对如此奇功,王阳明却认为,“破山中贼易”,剪除山中的鼠窃,乃是举手之劳,哪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他看来,还有比破山中贼难上百千万倍的事情,那就是——破心中贼。 “破心中贼”难于“破山中贼”(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德行——破心中贼难 山中贼,横行于世间,违犯国法,戕贼百姓,可谓世间的祸害;心中贼,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谓人心的祸害。 所谓“心中贼”,大致说来,有“名贼”、“利贼”、“权贼”、“色贼”四种。所谓“名贼”,就是好名。这在文人学者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一般读书人对权力与财货都能看破,但却追求三不朽中的“立言”,以致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希图留名后世。所谓“利贼”,就是好利。这在商人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商人追求利润,既可利己,又可利人,本是两便之举,但若为利而不择手段,毫无道德底线,就是利欲熏心了。所谓“权贼”,就是好权。这在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许多领导干部既不好色,也不好利,但却好权。好权,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更大的权力,权力到手之更是以弄权为能事。所谓“色贼”,就是好色。好色之心,众所难免。孔子就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贤如曾国藩,也在日记中狠狠检讨自己“目屡邪视”,认为自己“耻心丧尽”了。 “心中贼”有四种(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心既有这许多的盗贼,我们又该如何去荡平呢?王阳明认为,欲破心中贼,有三种方法:一是静坐。阳明所说的静坐,一方面是因为人心逐物,只在好名、好利、好权、好色上营求,所以想通过静坐把放失的人心收回来;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静坐,“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二是事上磨炼。阳明之所以提倡事上磨炼,是因为在静坐的过程中,有的人隐隐见到光景就认为学有所得,而有的人则产生喜静厌动的倾向,只求静坐,忽略世事。所谓事上磨炼,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应事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权、好色之心。三是致良知。如果说静坐是“静”时用功,事上磨炼是“动”时用功,还有分于静与动的话,那致良知就是将静与动合一,不管是静是动,只是去致良知,“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阳明认为,“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俗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阳明看来,“破山中贼”的胜人之事是容易的,而“破心中贼”的自胜之事则是困难无比的。世上不乏胜人的“力”者,如成功的企业家、著名的学者、攻无不克的大将军、大权在握的政治家等等,但胜人容易胜己难,纵然是胜人的“力”者,也有自己的“心中贼”,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破心中贼”,祛除自己的心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杨绛:为何人世处处有苦恼
- 下一篇:孔子交友智慧:距离往往能建立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