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蒹葭》:岁月河流中一首最美的诗


    文/曹雅欣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这首诗出自“秦风”,也就是来自秦地的民歌。
    早期的秦国位处甘肃、陕西一带,以战功而获封诸侯、得以建国,又因邻近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所以举国重视武力。因此,《诗经·秦风》共十篇诗歌,大多都充满了一种西风紧、战事雄的尚武精神。崇尚武力,这是秦地的精神风貌。
    而在“秦风”里,有一首诗的气质却截然不同,那就是《蒹葭》。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就说过:“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攸然自异者矣。”这就像是,在一阵战鼓紧密声中,忽然,江水转至这一处清秋拂晓的河湾,情绪突然缓慢了下来、情思骤然悠长了起来、情致倏然飘逸了起来、情调泠然高古了起来。可见,再雄浑激壮的地方,也有游离于乱世之上的、纤尘不染的心境。
    是临秋临水的宁静,换来这份多情。
    是伊人伊处的仙姿,换来这份出尘。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资料图 图源网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隔水的伊人,如芦苇上的白露那般清新美好。但向往之心再盛,也无法越过现实阻碍。
    正是伊人的美,美得遥远、美得飘忽,沉静了狂躁的心,沉淀出这首《蒹葭》,给秦地留下了一湾诗意、更给千古留下了一篇绝唱。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苍苍,美在隔岸隔水的一盏莲细细生香,那诗人停在水旁,却不再说凄凉。比起曾经对伊人誓得不可的热肠,行至今夜已是惯得欣赏。秋风也吹不散的白露横江,让人懂得了要敛起情长,让思念收起轻狂,随遥夜沉沉流淌。
    蒹葭萋萋,美在涉水而来的纤歌细细,如伊人隔雾的身姿,无法明晰,而却不再苦求依依。秋水浸成了无舟的距离,让人慢慢消退着曾经太盛的暄气。伊人逐渐淡成墙上的水墨画,诗人只是守在岸边对美景凝视,而不再肆意地妄想去参与执笔。
    蒹葭采采,美在溶溶的风姿都荡漾在彼端的岸外,只遥遥掠见伊人花开,却从不肯驶近身来,然而诗人已不再萦怀。等待,是笙歌落尽后的依旧不改。秋夜收归了他无望的爱,但是已学会不把命运责怪。于是它茂密成了这一曲《蒹葭》,千年不败。
    《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勒的全是不曾翩落又不曾实现的梦境。这是一首属于哲人的诗,是一首天地间的不拘之作。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蒹葭》的意境,是文人化创作的最佳范式、是中国式审美的最高体现。
    文人化审美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求艺术作品空灵写意、含蓄优雅、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综合文化修养。比如,唐代王维开创了“文人画”,将水墨写意与诗书画相结合,使得绘画的最高境界是要求诗、书、画三位一体。而《蒹葭》虽为诗作,亦可成画,它不就正是文人画派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追求吗?所以这首诗本身,就是中国式审美的完美表率。
    (三)除障自度,山高水远
    《蒹葭》里的诗人守在秋水之畔,他也在寻渡,以远方伊人,度他心里的愿。度过去,“伊人”就成为他命里的接引;度不过去,“伊人”将成为他永生的劫数。
    然而我们通过诗人的不急不躁、不嗔不怨知道了:他最终是度过去了,不是以横江摆渡的方式渡河,而是以戒定生慧的方式度人、度他自己的心。
    而度了他的,并不是那“伊人”,而正是他自己。“伊人”是他的向往,也是他的考验,当他最终做到,能面向“伊人”、安心此岸,就如同,朝向极乐、立身当下,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度到彼岸了。
    心不定者,终日泅渡,也如困于江心、不得登岸;而心能安定者,彼岸并不是天堂、此岸也不是地狱,可在彼岸涅槃重生、也可在此岸就超脱苦难,可相信希望存于彼岸、存于未来,也可看见光明就在此岸、就在此心。
    那么,不必再勉强着人力不及的“溯洄从之”、不必再沦陷于“道阻且长”的执迷不悟,“伊人”既是远在水的一方,也是永在自己心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是“好像”在水的那头,那么也好像不在,也可能已经在自己心头。
    与其苦苦求渡,不如过好当下。
    与其求人引渡,不如学会自度。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难免有毕生实现不了的伊人之梦、都有跨不过去的秋江之障。“除障”就是渡河、就是度心,度过去,山高水远、海阔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开阔的心,能使心湖中的“伊人”只是美景,而不再是峰障。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资料图 图源网络)
    《蒹葭》正是这样一卷诗,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打开来,在今天尤闻得见水岸花香,能遥望到中国文化里丰富的美丽,盛放在它岁月的水底。
    它是诗书画融合的最佳体现,是文史哲皆备的典型代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外加哲思的升华,《蒹葭》,确实可称是中国最美的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