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人生何处不离群”:最懂杜甫的人 原来是他


    文/谢应敏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李商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冬,李商隐时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任节度判官,被派往西川推狱(协助处理案件)。次年春,事毕将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这首诗便是在此次临行前的饯别宴席上所作,故名“蜀中离席”。前面加上“杜工部”三字,说明乃是有意拟杜甫的风格,就好像是代杜甫作诗一般。
    如果把作者名字抹去,那即使是把这首七律收入杜少陵的集子,也是看不出半点问题的。李商隐对杜甫的把握可谓是做到了深刻的“同情之理解”,那种悲悯人世的慈悲,那种极想洒脱却又放不下的纠结,以及对百姓深深的同情、对时世深深的关切,都是老杜诗中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的体现。历朝历代“学杜”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得杜”者寥寥无几,李商隐直可谓是继其后绝者。
    
    历代“学杜”者不少,真正“得杜”者寥寥无几(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细品诗文,首句以反诘开篇:人生哪里没有离别呢?只是处于乱世,吉凶难料,每一次短暂的分别可能都是永别,因此格外痛惜。但诗人却并未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反而流露出一种“以旷达洒脱面对不可避免的离别”的感情,这种“出奇制胜”也是杜甫诗中经常出现的亮点。寥寥数语,既介绍了此诗的背景又将己身与时局世事联系起来。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颔联二句可谓最得杜诗神韵之处。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说:“‘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分明是老杜化身。回鹘之骄,吐蕃之横,至今可想,岂止徒作壮语。”它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当前的动荡局势:朝廷派往雪岭的使臣久久未归来,松州也仍驻扎着朝廷的大军。一个“犹”字精准的体现了紧张局势的持久与严峻。这两句诗气势宏大,感情深沉,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的伤时之情。此时唐王朝正面对着吐蕃和党项的战争威胁,国内政局又江河日下,局势危急,诗人可谓忧心忡忡。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颈联再从时事转入眼前,描写了宴席上客人们饮酒作乐的场面,可笑的是,总是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而此时远处的江面上,天气变换不定,不知晴雨,然而却无人问津。诗人不禁怅然,感叹无人可诉衷肠。此句也沿袭了杜甫好用典的手法,化用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将内心之忧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现对世人漠然于国家安危的嘲讽。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尾联说: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余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人呢。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七八句以“美酒”、“送老”“当垆”、“卓文君”陈述成都有许多令人留恋之处,结尾似扬而实抑,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表面底下蕴藏着的是诗人心情极度郁闷苦痛。以乐写哀,也是老杜惯用之手法。
    
    人生何处不离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杜之诗往往大开大合,多重时空转换、思维情感跳跃。李商隐这首诗中,首句写人生常态,次句突然荡开写世路干戈。由雪岭、松洲这样极远的空间跨度,忽然又转而回到眼前宴会之景。可见变化之大。但是又并非毫无章法脉络,雪岭、松洲一联是承接世路干戈而来,颈联则一句对应“惜暂分”,一句对应“干戈”,尾联又是归于眼前之景色。正如《义门读书记》所云:“离席起,蜀中结,仍是一丝不走也。”正是开而有合,疏而不散。
    前人说“杜诗句意大抵在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从这首诗中也能见李商隐所展现出来的“远”。如“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上下两句之跨度不可不谓之“远”,又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不可不谓之“一句在天,一句在地”也,展现的是一种雄放宏远之意境。
    
    “杜诗句意大抵在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诚如《李义山诗解》云:“字字从杜甫心坎中流露出来,非徒求似其声音笑貌也。”对于这首诗的题解,或曰拟杜而写己,或曰为杜甫作蜀中离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区分,这首诗分明李中有杜,杜中有李。姜白石有句曰“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以为此诗之李义山,则可谓之“三生杜少陵”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