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一场完备的中国婚礼 要走多少程序?(2)


    (二)问名
    问名就是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的姓氏、名和生辰八字,然后找人算卦测吉凶,命中相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命中相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纳吉
    问名之后,如果获得吉兆,男方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给女家,并送礼物给女方,这就是“纳吉”。当然这只是强调形式,而重头戏,则是在后面的“纳征”。
    (四)纳征
    《仪礼。士昏礼》中说:“纳征,玄纁(xūn)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纳吉之后,男家派媒人到女家致送聘礼,也就是“过大礼”。“征”是“成”的意思,女方接受后,婚姻大事才算成。
    玄纁束帛和俪皮是贵族阶层送的聘礼,“玄纁束帛”是指黑、红两色的帛共五匹,两端相对而卷成五匹十端。“俪皮”是指成双的鹿皮(鹿皮珍贵并且难获得)。所送的数量往往取双数,表示吉祥如意。束帛为黑、红二色象征着阴阳相生。
    
    束帛为黑、红二色象征着阴阳相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农耕和织布进一步发展后,民间的聘礼就主要是棉帛布匹,金银器皿,到宋代,茶叶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七十年代的聘礼普遍流行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能送这些的在当时都算是土豪!)到现代的聘礼。。。。。。说多了都是钱啊!
    (五)请期
    婚事定成之后,就要挑好日子迎娶新娘了。虽由男家算卦选定黄道吉日,但为了表示对女家的尊重,还是要询问女家。而古人强调妇随夫,婚期应该由男家决定,所以女家会推辞。选择定好吉日成婚是婚礼程序中的大事。
    请期之后,双方的婚事就算是定了。为了让这婚礼具有法律效应(古代悔婚是要遭受杖刑的),男女双方都立下婚书作为凭证——就相当于今天在民政局办的结婚证。婚书的写法依照男左女右格式,分别写上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以及祖宗三代名号等。除此之外还有二人的婚姻证词。
    在民国的婚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dié)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看到这样温情的话又怎么舍得离婚?而现代的结婚证简化成小红本,也没有了这样温馨的誓词。
    不过,无论是古代婚书,还是现代的结婚证,都应该是新人们永结同心的证明,而不应该成为以后离婚的凭据。
    
    民国三十七年的婚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亲迎
    新郎在娶亲的日子的黄昏时刻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将新娘接回后,男家设宴。夫妻一起喝酒用餐,这被称为“同牢”。将葫芦一分为二做成喝酒的器皿,为“卺(jǐn)”,新婚夫妇各取一卺酒,称为“合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交杯酒”。
    就寝时,新郎入室亲手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女子若许配人家后,用丝绳束发表示已经有了对象,直到成婚时,才由新郎入室亲手解下。所以这丝绳是夫妻关系的信物。唐朝中期以后,婚仪中的结发仪式改为男女双方各剪一缕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称为“合髻”。
    第二天清晨,新妇沐浴梳妆后拜见公婆,并伺候公婆用餐,表示孝顺。到这里,婚礼基本结束。
    
    夫妻一起喝酒用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纳征”决定着小伙子能不能娶到那家姑娘,而“亲迎”是众亲朋好友对二人确立夫妇关系的见证。如果没有亲迎丈夫就去世了,女子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礼节,丈夫去世死,按照礼俗规定,新娘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
    
    古人对礼仪礼节的讲究和对待婚姻的重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自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简化婚俗仪式后,随着岁月的推移,现如今人们的结婚程序没有那么复杂,更适应了当代的生活节奏的快速。但是像订婚,行礼,迎亲,设宴,新妇回门这些礼节一直延续到今日。这不仅仅是仪式的传承,这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收获美好婚姻及家庭的永久期盼。
    封建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上都遵循古代三书六礼。尽管经历朝的礼节有所变动,但其精髓却依然保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份庄严与神圣,那份真诚与执着,无不让人感动。
    虽然繁琐,却步步都体现出古人对礼仪礼节的讲究和对待婚姻的重视。也许新婚佳人在这繁杂的婚礼之后,更能感受到婚姻之路的崎岖难行,从而更加珍惜彼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