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为什么北方人祖籍都在洪洞大槐树?(3)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寻亲访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兴建遗址,塑造大槐树认同
    到了晚清时期,大槐树的事迹已广为流传,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树长期不见遗址,当地居民亦语焉不详。直到民国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启、贺柏寿等人出资兴建古大槐树遗址,并写成书稿正式出版,大槐树终于有迹可循。
    建址之初,景大启在碑记中宣称“古大槐树在敝庄广济寺之西,即世所谓迁民处也”,确定了古大槐树的位置,还把它安置在迁民传说中提及,现实中也能找到的广济寺边上。但明初的广济寺当时已经迁址,由于年代久远,重建古迹的记录里提及选址依据是“故老之传闻”。
    明初山西移民与大槐树的关系,也被贺柏寿的碑记确定下来。他认为明初移民并不都是洪洞人,但又说当时“洪地殷繁”,每次迁徙都有洪洞人参与。至于大槐树,则是“荟萃之所”,即移民集中地。
    
    景大启(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遗址建起来后,很快收到奇效。当时军阀卢永祥从太原南下,直逼平阳,军中士卒多为河北、山东、河南人,原本在途中烧杀抢掠,行至洪洞,见到大槐树遗址,出于对先人的崇敬,竟秋毫无犯。洪洞人受大槐树庇荫之恩,对景大启等人的事业也热情高涨,文人墨客广泛加入,让大槐树的故事越讲越大,越讲越清晰。
    1916年,洪洞县志修志,纂修者韩垌第一次把大槐树写进了地方志中,不过在提及大槐树为集合之所时,也提到“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之后,贺柏寿的弟弟贺椿寿提到,广济寺曾为移民之事树碑,碑文记载甚祥,这个碑现在虽然没了,但“乡里耆老犹及见之”,至于碑叫什么碑,记载了哪些东西,他没有说明。
    
    大槐树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外,1921年赵戴文为《洪洞古大槐树志》作序说,大槐树移民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这既是事实,又把大槐树故事的依据牵系到众多家族谱系的记录中。随着《洪洞古大槐树志》和两年后更大规模的《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刊印出版,他的观点也广为历史学家采纳,持续影响至今。
    1949年后,弘扬大槐树认同的士绅不复存在,这一认同本身却并未被破坏。大槐树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足以反映认同之强烈——知名度极高、反映劳动人民受到压迫的著名古迹“苏三监狱”,在文革中被拆毁;而士绅修建的、仅有数十年历史的大槐树古迹,却因当地人的崇拜而保存下来。
    
    一代大槐树遗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承载大槐树认同,并被当做依据的家谱、祠堂、墓碑却在历次革命运动中损失惨重。等风潮结束,存世的大槐树记录已经不多。但“寻根问祖”开禁后,失去祖宗脉络的人又兴起了续修、重修家谱的热潮。不少原本没有大槐树认同的人,也在这一时期顺应大众热情,变成了大槐树的新子孙。
    到如今,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