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说文解“春”:汉字中的磅礴生机(2)


    我们回到“春”字,在中国北方,农历的初春尚且寒冷,朔风时而肆虐,是什么让草芽破土丛生?那就是字形中的“日”。是阳光,带来了春天的生长。“春”由“屯”、“日”、“艸”组成,形象地体现出春季万物苏生的过程——大地冰封严寒,草芽悄然地积聚生机,艰难破土;在阳光的普照下,最终焕发出强旺的生命力,春草蔓延,遍布原野。
    在汉字中我们看到,中国古人对“春”的理解立足于春天的生机。《礼记》中说“春之为言蠢也”,《说文解字》中说“春,推也。草春时生也。”古人把“春”声训为“蠢”,不是说到了春天人会变蠢,而是万物蠢动不已。声训为“推”,也是强调在“草春时生”的过程中,推破冰封的顽强动力。
    
    万物逢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农耕为本的中国人而言,生生不息是基本的自然规律,也是普遍的文化感受。在草木的生长繁衍中,古人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周易》中的“生生之道”。《易?系辞上》:“日新之谓圣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气象。
    在古书中,春的生机之感随处可见。《礼记·王制》记载,春天适宜学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早春的阳光下,高声吟咏,抒发意气与性情,实在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论语·侍坐篇》中,孔子唯独赞赏曾点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亦是因为曾点描绘的场景,与春天的气质融合无间。
    
    春天的气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体现出一种微妙、神奇的韵律——人既非脱离自然的孤绝存在,也不是物哀落寞的伤感人生,而是与天地同振作、共生息的宏阔格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国人从春天中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雄浑旺盛的生机。这份阳光下的生机磅礴,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遏止,这就是春天的精神气象!
    说解“春”字,思索春天的精神,令人感慨不已。对个人而言,春天正是振奋昂扬、起而行之的季节。对中国而言,大地冰封的记忆亦并不遥远——一百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屈辱与压迫,但对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追求,始终生息不已。任何势力、任何歧路,都不能阻挠人的奋进——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盎然春意!
    
    振奋昂扬、起而行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ID:zhanghuangguoxue)。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