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说炙:烤鱼和烤肉


    文/王宁
    古代烤肉称为“炙”,但其内涵要比今天的烤肉丰富的多。
    
    把生食近火烧烤而熟之,其法曰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把生食近火烧烤而熟之,其法曰炙。《齐民要术》有“炙法”,具体作法很多:有用整猪开腹去五脏净洗,以茅填满腹腔而炙者,也有逼火偏炙一面随炙随割者,还有切成寸块急速回转而炙者,更有灌肠而炙,捣丸而炙,薄片而炙,作饼而炙者。可炙之肉除猪、牛、羊、鹿、鸭、鹅外,还有鱼、蚶、蛎等水产。
    究其作法,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烤肉,但今天常常食用的烤肉除了整只的烤乳猪和烤羔羊外,还有在烤炉上设网而烤和串成串来烤,比起我们的祖先来,已经单调得多了。
    《齐民要术》是后魏贾思勰的撰著,而烧炙之法则早已有之。《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注说:“炮,裹烧之也。燔,加于火上也。炙,贯之火上也。”以“炮”、“燔”、“炙”三者分言之,统言之则都称“炙”,具体炙法不同。
    
    秦系简牍文字“炙”(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文·十下·炙部》:“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战国简书“炙”形正象一块吊着的肉在火苗上烘烤。分言之,炮、燔、炙是三种不同的烤肉法:
    《说文·十上·火部》:“炮,毛炙肉也。”字或作“炰 [páo]”。段玉裁说:“毛炙肉,谓肉不去毛炙之也。”不去毛如何炙·《礼记·内则》注说:“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这里说的“涂烧”也就是《礼运》注所说的“裹烧”。所谓“以涂烧为名”,意思是“炮”从“包”得名,因其涂裹而为之也。这大约是用泥涂在外面而用火烤,熟热后,将泥剥下而把毛带下来——杭州名吃叫花鸡,应该就是这个做法。
    《说文·十上·火部》:“燔,爇[ruò]也。”“燔”得名于“傅”。《诗经·大雅·生民》传说:“傅火曰燔”,这是一种将成块的肉,一面一面平铺于火上翻烤的炙法,类似于今天的烤肉饼。“燔”用来遗兄弟之国,所以不但要烤熟,还要烤干,以便保存得长久。
    
    炙的做法相当于今天的烤肉(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至于 “炙”,《礼运》注说“贯之火上也”,这大约是今天烤羊肉串之类的东西,而古代则常用于烤鱼,方法是把鱼从后背至腹串上,一面烤,一面把调好的汁刷在鱼上,这作法也和今天的烤羊肉串一样。炙鱼、炙肉,都是边烤边吃,不必保存的。《诗经》郑笺说:“鲜者毛炮之,柔者炙之,干者燔之”,正反映这三种炙法的区别。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ID:zhanghuangguoxue),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