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古人的肥皂还真是捡来的


    文/望洲书院
    浴巾
    《礼记·玉藻》中是这样说的:洗澡的时候要准备两条浴巾,细的擦上身,比较粗的则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以暖胃。原文为“浴用二巾,上缔下绤。出杅(yú),履蒯(kuǎi)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洗澡很是讲究,也很符合科学养生之道。
    在洗澡的时候除了准备浴巾,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沐浴露之类的清洁用具。那时候没有飘柔海飞丝,古人用什么呢?真不用替古人操心,他们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符合需求的东西。
    
    远在周代的时候,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涤污垢
    洗米水
    远在周代的时候,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涤污垢。《礼记·玉藻》中说“沐稷而靧梁”,跟大家一字一字解释一下。沐,就是洗头,靧(huì),就是洗脸,稷和梁,分别是小米和高粱。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用洗小米的水来洗头,用洗高粱的水来洗脸。这些洗米水还有一个名称,叫“潘”,潘婷的潘。这种洗米水的运用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后来日本发明了一种米剂浴,以米和米曲为原料,用酿米酒的方式来制作米剂浴,具有保湿清洁之功效。
    澡豆
    到了汉朝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万能豆:澡豆。外用可以洗脸、净手、浴身,内服可以“溶解脂肪”,当然,第二个功用是咱们现代医学家发现的。古代的美人们还没有这个勇气吃当时的“洗面奶”。据《千金方》里的“澡豆方”所记,其制作方法是用猪胰腺磨成糊状,与豆粉、香料混合,做成豆子形状。
    
    肥皂其实是“肥珠子”和“皂荚”这两种植物名称的合并
    “肥”和“皂”
    说到现在终于该说说我们最熟悉的“肥皂”了。
    先和大家聊聊“肥皂”这个名字的构成,它其实是“肥珠子”和“皂荚”这两种植物名称的合并。
    “肥珠子”是一种果实,将它浸泡到水中能生泡沫,去污效果极好。宋人庄绰就曾在《鸡肋编》说“浙中洗面洗衣皆用肥珠子”。
    关于“皂荚”,我们可以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见到记载,“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这段文字中说的“鬼皂荚”就是皂荚的一种,可以用来洗头,其树叶也有去污功能,可用来洗衣服。皂荚这种东西性价比还是很高的,民间用,宫廷也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曾记载,宋高宗时宫中有两种日常用品消耗多,一个是胭脂,第二个就是皂荚。如果以后我写宋代宫斗穿越文一定写女主角去后宫卖香水,要知道宫廷的第二大消费品——皂荚的味道委实有些刺鼻。
    
    古时不叫“肥皂”而叫“肥皂团”
    肥皂团
    那么实实在在的“肥皂”是何时问世的呢?答案是与火锅出现的时代相同——宋代,不过那时不叫“肥皂”而是叫“肥皂团”。《本草纲目》记载了其制作方法,把皂荚捣碎研细,和上白面,加上香料,做成桔子大小的球状。这就是最早的肥皂模样了。《金瓶梅》中西门庆让丫头取茉莉花肥皂洗脸,被潘金莲抢白一顿“怪不得你的脸比人家的屁股还白”,从这句刻薄语中可看出两层意思,一是肥皂的清洁美白功效十分好,二是:和前文提到的肥珠子、皂荚不同,肥皂在当时还不是寻常人能用得起的。
    转自丨“望洲书院”微信公众号(ID:wangzhoucollege)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