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桂晓风:论作品之思想哲理,刘禹锡在李商隐、李贺之上


    文/桂晓风
    对于刘禹锡,过去也知道他是杰出的诗人,但他的作品读得不全面,了解不够,自然认识也不够,更重要的是,对人生还没有目前阶段的领悟,所以对刘禹锡诗作的体会也没有今天这么深入、真切、强烈。总的来说,论思想水平和综合成就,对其评价应在李商隐、李贺之上,论所达到和表达的人生睿智及积极态度,恐怕还在白居易之上。
    刘禹锡写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诗文,体现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反映了深刻的历史思考和人生感悟,在多个问题上与传统观点和主流观点相对立,可以说具有毛主席当年提倡过的反潮流精神。他还积极从民间吸取营养,是向民众学习的首先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且成绩斐然,在诸多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其中的许多诗句,不仅早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而且也可以作为当代人人生的箴言,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列举的刘禹锡的这十二首作品,或格调高雅,或超然脱俗,或蕴含哲理,历经千载有余,余味不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与传统和多数人对秋的感受不同,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与常人视角和观点不同,与白居易也不同,不仅指出老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进程,有诸多不良效果,且重点指出老可能有年轻人不能比拟的长处,就是“经事”带来的“谙事”(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以及像“阅川”一样的阅人经验和能力(洞察力),成熟的人(经过“细思”)对拥有这样的境界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年老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应该放下。网上一位网民曾写道: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申为人的年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诗篇共八十一字,可谓字字珠玑,素为历代读书人所传诵,有深刻哲理,还反映了对文化的歌颂和对功名富贵的超然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二句多么好!早已成为历代被反复引用的经典名句(上世纪六十年代多次为中共中央文件所引用),以“二十三年被弃置之身”,唱出这样激越的诗篇多么了不起!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上三首诗表达了对兴亡的深沉感慨和深刻思考,是怀古诗中经典作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资料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是向民歌学习的杰出成果,而且运用双关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道出了恋爱者微妙的心理状态,具有揭示人类普遍人性的意义。
    《杨柳枝词》九首之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对一个经常重视“向后看”重于“向前看”的民族说来,这里体现的厚今薄古、强调创新的精神多么可贵!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因此诗被贬。)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俱有深刻哲理在其中,最后一首尤好。
    转自丨“国际儒学联合会”微信公众号(ID:ICAguanfangweixin)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