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因为苏轼 词有了豪放的性格


    文/诸葛忆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规矩纷纷被打破,演变为大张旗鼓的革新。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一、他让词有了自由的个性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在诗、文、词之文学创作方面有骄人的成绩,而且还擅长绘画、书法等。苏轼的出现,是宋代文风郁盛、人才辈出的一个必然积累的结果。
    
    多才多艺的苏轼(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名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随父苏洵进京,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王安石变法时,苏轼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要求外放。但他继续为诗。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词的独特面貌。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他打破许多已形成的规矩,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所谓“以诗为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批评苏轼某些词不合音律;一是批评苏轼词与传统的词风不合。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对传统的突破,体现了苏轼对北宋词坛的卓越贡献。继柳永之后,苏轼给词创作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他的创作,为以阳刚美著称的豪放词派的产生开拓了先路、奠定了基础。
    1、词可建功报国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改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动。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胁,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代,正是边塞矛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入侵方面。苏轼在词中就涉及到这方面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徐州村姑也入词
    苏轼平生在许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心,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绕着农业生产。这方面的关心表现在词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苏轼熙宁末、元丰初改知徐州,曾在当地组织民众抗击水灾、旱灾。元丰元年(1078),苏轼曾到徐州城东的石潭祷雨、谢雨,根据路途所见,写下一组《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偶尔也出现过以农村片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像苏轼以组词的形式,多方面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把农民、村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且敢于揭示农村的贫困一面,这在扩展词的题材方面,无疑是一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