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方言“邪呼”说“驱傩”


    文/田建文
    “你邪呼啥?”汾河湾两岸的侯马、新绛、曲沃、襄汾人,把大声喊叫称为“邪呼”,但这一市三县的志书中都很少提到“邪呼”的写法和本义,足见这个方言时代久远,今人已经不知其义了。5月31日,读古籍看到“邪呼”一词,大大出乎我意料,原来是称劳动号子为“邪呼”,再往前推源于古代“驱傩”中,人们高喊着“傩、傩”的声音,也叫“邪呼”。
    
    淮南火车站广场前的淮南王刘安雕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邪呼”首次出现于发明豆腐的汉代淮南王刘安,编集的《淮南子》一书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这里“许”古代发“浒”的音,古代曾经有一段时间“许”“浒”都发都发“午”的音,以后“邪许”写作“邪呼”,仅仅是写法不同而已。这段话的意思是,搬运粗大木头时劳动者发出的号子声,前面唱后面和,才有力量,才能劲往一处使。此事在著名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有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东汉高诱对这段话的解释说:“舆謣或作邪謣,前人倡后人和,举重劝力之歌声也。”古音到今语变了很多,现在已经不多说了,总之“舆謣”“邪许”是劳动者一齐发出的号子声,经过这种场面的人都能知道声嘶力竭的感觉。这就是“邪呼”开始见于汉代文献中的两则,而“邪呼”在周代“驱傩”中已经出现了。
    
    扇鼓傩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起“驱傩”,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古人头戴面具装扮成张牙舞爪的“傩神”用于驱邪、祈福,“傩神”嘴里大声吼叫,动作怪异,后来逐渐变为“傩戏”演出。曲沃任庄就有保留下来的清朝末期手抄本《扇鼓神谱》,它是任庄许家在腊月初八举办的祭祀活动,在演出时敲打圆扇形单面鼓而被称为“扇鼓傩戏”,也是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我们都熟悉的《论语》,在“乡党”篇中有孔子“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乡人傩是民间之傩,是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时,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南朝梁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说,“傩,逐疫鬼也。为阴阳之气不即时,厉鬼随而为人作祸,故天子使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执戈扬盾,衣朱裳,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方相氏是“傩”的主角。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条也说:“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逐除也。”这样一解释,“傩、傩”就相当于书面语中的“诺、诺”了,就是“请你离开这个地方”。说轻了是“诺、诺”,再厉害点就是老戏里官员上场,前面两端小喽啰们举着“肃静”“回避”的仪仗牌吼叫着,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前几年领导的车出行前面总有警车开道,喇叭里连声叫唤“走开、走开”,无异于“驱傩”中的“邪呼”。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出土的“方相氏”壁画图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过去还有靠“邪呼”而闻名于史的人。南朝集宋、齐、梁、陈四代历史合为一编的《南史》中,有“曹景宗传”,就记录下来这么一件事,曹景宗(457-508年)善于领兵作战,是梁朝的开国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他“为人嗜酒好乐,腊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本以为戏,而部下多剽轻,因弄人妇女,夺人财货。帝颇知之,景宗惧乃止。”就是说曹景宗平日里喜欢喝酒取乐,腊月里“驱傩”之时他就在自己的家中“邪呼”以驱邪、祈福,然后到别人家索取美酒美食而他自己偷着乐,谁知这个恶作剧,部下执行起来就越来越不守规矩,竟干出玩弄妇女掠夺财物之事,曹景宗害怕梁武帝害怕,便停止了这个貌似荒唐的行动。这个故事,成为我们今天了解“邪呼”的一个历史典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