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3)


    (二)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隋景合一”分别是一种哲学境界。渗透到琴学中,这些境界又里现出了带有十分抽象色彩的种种艺术境界。
    
    古琴(资料图 图源网络)
    结合明代徐青山在其《溪山琴况》中对和、静、轻、远……24况音声美学和操弄意念的论述来看,如其“和况”所述“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粼,而洋洋倘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这种统山、水、寒、暑、天地自然的博大变化,…揽于琴乐演奏意境的追求之中的意念,不能不说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琴学操弄境界中的明显体现,其中借寒暑变幻来升华演奏者的演奏意态,并自如地驾驭那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哲理。这就更把操弄琴乐的人(主体)及与之意合的山、水、寒、暑(客体),用意深微地融合为“一”。毋需置疑,“和”况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美的准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境之说,相宜合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恬”况所说:“诸声淡,则无味,琴声淡则有味,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夫恬不易生,淡不易至,唯操至妙来则可淡,淡至妙来则生活,……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渊而洲,则为蕊中之兰苣。”
    “淡”、“恬”二者以“妙”暗合,所谓“至妙”是一种精深致微的,无以言状的演奏意态,是一种气度安然莫测的神妙,靠这种神妙来净滤操弄者中和的气度,使琴乐的演奏达到那种声律有节,气韵有度,高洁沁心的艺术境界。
    结合“逸”况分析,如其所说:“人必具超逸之品,故发超逸之音。……雍容平淡,养其琴度……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临缓则将舒缓而多韵、处急则犹运急而不乖”。与其它诸况联系,所谓人必具超逸之品,故发超凡之音的含意应该是:演奏的人,要使琴乐产生出那种高洁逸远的超凡之音,净化之乐,就务必先具备那种超逸高洁的品格。淡泊宁静的气度,还得深知指、弦、音、意的音理,具性情中和,调气静神的功夫,以及与山相映发,与水相涵濡的意态。
    这种对人的品格气度,形神韵质与琴乐操弄造诣高度结合的审美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情景合一”的美学特点,在琴乐艺术中的典型体现。
    另外,在“和”、“静”、“清”、“远”、“淡”诸况中还屡屡可见的贯穿着道家学派对音乐艺术极富深刻哲理的哲学、美学思想。如其“远’况所说:“迟以气用,远以神行。……,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时为半寂也,若游蛾嵋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益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
    这里将道家学派所强调的“大音希声”、(《老子》)“游心于物之初”、“出入六合,游乎九洲”,(庄子《至乐》.《在射》)这种种极富幽深境界和丰富想象力的审美状态有机地融汇到了古琴这种抽象时态艺术的操弄境界之中,不难看出,中国琴学艺术所追求的美绝非单纯听觉直官所感受到的那种音量大,“技巧复杂”,等等外在的音声美,也更不是那种易逝的,不耐人寻味的、浅显的美,而是一种含蓄幽深,纯真质朴的自然的美,是一种超凡纯净,有着深远意境的美。儒道两家的追求在这种艺术境界的深遂处,均有着不同的体现。这种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正象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对“境界”解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
    根据“情景合一”这—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来看,琴乐中“情”之所指应是在操弄琴乐时,人的精神的主观创造,“景”之所指应是宇宙的万景万物和总体,“情景合一”是指在操弄琴乐时人的精神创造与宇宙间诸景诸物的感应及融合。
    当然,不同操弄者的不同境界和精神创造有着不同的感应效果,有那种对各种景物的直官感应所产生的“情景合一”的境界,如前文所举伯牙在孤岛上的“移情”效果,也有那种通过精神的创造,或者说是意态的转换而产生出与景物极端对立而又高度统一的“情景合一”的效果。如《溪山琴况》在“和”况中所说的那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的转换意态。
    细致的体味,中国传统艺术中象司空图的甘四诗品,冷仙的琴声十六法,徐青山的廿四琴况及大量的书论,画论都突出的在强调着“情景合一”的种种意境.琴乐作为一种极其抽象的时态艺术,其音声、音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物理存在,只有将音声、音量按音乐表现的需要去提炼、升华,使其达到某种境界时,它才能启发、唤起人内心的思维、联想、想象等诸多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感情与之共鸣,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各种自然意境和思维意境的一种追求和神往。这种种追求的境界能否实际达到,对操弄琴乐的人来说,似乎不是主要的,而主要的则是操弄的人在心境上能否“涤除玄览”(老子)去追寻那种“心包万里,心包万景”(朱熹)的境界。如叶嘉萤在《加陵论词丛稿》中对王国维“境界”的解释所说:“境界之产生全赖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外在世界未经吾人之感受之功能予以再现时,并不得称之为境界……”
    纵览大量琴书,几乎所有琴曲都有其特定的立意和境界,或是抽象的具体,或是具体的抽象。凡真正的琴家,无不对曲意去做深刻的体味、勾画,凡真正的鼓琴、操弄者,无不是在对某种境界去感受,去履行,去再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