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玉簪记:从“头”开始做一个古代白富美


    文/重夜
    不爱美的女子少有,对古代女子来说,发簪是身上最引人注意的饰品,也是最重要的头面,即使是尊贵如慈禧,对于发簪的爱重也不例外。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慈禧和发簪的故事:
    话说慈禧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对于发簪,《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在宋元时期,金银制的发簪达到鼎盛时期。宋元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题材广泛,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丰富多彩、清新俊丽且富有生活。就样式来说,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
    
    点翠
    在簪子中,点翠是其中独特的种类:
    点翠工艺是一项汉族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已有。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然而最吸引人的,是永不褪色的翠羽。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想象一下,头戴一根点翠簪子,步履轻盈的走在阳光下,日光拂过,簪面折射出深海般的蓝,又像拂过天空的一只鸟尾羽的颜色。翠鸟因此濒临灭绝,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此的狂热了。
    
    耳挖簪
    耳挖簪,顾名思义,是个簪子或者钗子(双股的是钗子),又因为一端带有圆头的、类似耳挖勺的东西而得名,也称“一丈青”,也说法是到清朝以后,个别地区才将耳挖簪称一丈青。
    耳挖簪,既有挽发和装饰功能,又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同字面意思所说,最初是可以用来挖耳朵的。
    但是到了后来,耳挖簪越来越华丽,用的材料越来越贵重,渐渐的这个掏耳朵的功能退居二线,很多簪子做的耳挖头都不能适宜再掏耳朵了,也就变得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了。
    
    扁方
    因为满人妇女的旗头,衍生出了扁方这种特殊的簪子。
    扁方: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宫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尺二寸。清宫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绿如水,有的则在翡翠上镶嵌金银、碧空寿字、团花、蝙蝠等吉祥图案。这种珍贵的翡翠制作的扁方,戴时贯穿横扁簪的发簪中,那翠绿色的玉色与漆黑的头发,强烈的对比色调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鸳鸯交颈,蛱蝶恋花,并蒂芙蓉,女子将对于一生美好的想象,都寄托在里面,在流行纹样中寄寓着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无怪簪子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
    文后知识:
    佛经中的七宝的材质促进了发簪的兴盛,而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本文转自【望洲书院】活在当下的传统书院(微信号:wangzhoucollege)。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