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阅兵铠甲考:唐代有纸做铠甲,宋代有五色介胄(3)


    明代出现“V”字领铠甲
    明代将士的军戎服装,式样如同唐代的窄袖宽袍。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军服:袍子无领、无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叫右衽),裹襟与外襟在前身重叠时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带在胸前和腰部系束,这种军服多为品级较高的将帅使用。低级别军官的军服,后衣较短,没有胯袍,衣服衬于铠甲内,穿铠甲时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凤翅盔、幞头、巾和小冠。这种军服,多见于侍卫所穿的服饰。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提高保护性能,但重型铠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另一种轻型甲——绵甲便应运而生。明代的布面甲从元代继承而来,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布为面里,中间缀以铁甲,表面钉甲钉;另一种制作方法就是绵甲,它经过特殊工艺做成,绵甲柔软、轻巧,在表面还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轻便灵巧,蘸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铠甲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通过一些领子的设计,体现铠甲的时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现了潮味十足的“V字领”、镂空式护耳等“时尚元素”。
    明代的铠甲以金、银、黑色为主,明洪武初年,守边军士穿着棉袄,旗手、卫军等穿红绊袄,这种战袄有红、紫、青、黄色四种服色,它作为区分不同兵种的依据。
    明代后期,因为绵甲以缎布为冕,色彩较多,所以绵甲的颜色也多种多样。不过,幞头颜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红色为主,还有红笠军帽,正德年间设东西两官厅,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红笠。《明史·舆服志三》说,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间以紫、青、黄、白等颜色作为配色。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出现了专门的礼仪铠甲。检阅军队或进行礼仪展示时,从事仪卫活动的侍卫官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戴金盔甲;将军着红盔青甲、金盔甲、红皮盔戗金甲和描银甲等。将军、锦衣卫都腰悬金牌,持弓箭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礼仪铠甲色彩鲜艳;兵器明亮锋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银光;将士们仪表堂堂,气势壮阔,威风凛凛。
    专用于检阅军队的清代帝王铠甲
    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凭借祖传的“十三副铠甲”起家,最终建立了清王朝。女真族是马上的民族,擅长骑马搏斗,对于铠甲自然重视。
    据《清会典》记载,清代甲胄分为明甲、暗甲、铁甲和绵甲等几种。前三种属于带甲片的铠甲,多指铁甲;后一种则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即缝制厚实的布质纤维层为里,表面缀有甲泡,用来阻挡敌人射出的弓箭。
    
    乾隆戎装大阅图
    清代中后期,铠甲逐渐以绵甲为主,它用缎布做表面,因此颜色较多。早期的八旗以红、白、橘黄、蓝为基本色,配上相互错开的四色镶边,组成八旗服色,并根据服色确定旗名。
    八旗的铠甲颜色也各不相同,正黄旗通身黄色,镶黄旗黄地红边,正白旗通身白色,镶白旗白地红边,正红旗通身红色,镶红旗红地白边,正蓝旗通身蓝色,镶蓝旗蓝地红边。武官九品的暗甲、绵甲上还用彩线绣上蟒云、莲花灯图案,样式精美,色彩艳丽。
    
    八旗铠甲
    清代帝王除了有为御驾亲征提供保护的铠甲之外,也有专用于检阅的铠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铠甲实用性非常强,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都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到了清代中后期,皇帝御驾亲征也只是形式上的亲征,皇帝有禁卫部队的层层保护,非常安全,铠甲的保护性功能逐渐消失,此时的皇帝铠甲更注重装饰性。
    故宫博物院保留着清代乾隆皇帝检阅时所穿的大阅甲: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的绵甲。此甲属于礼仪铠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黄金材料,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突起的纹样具有浮雕的效果,彩云金龙等纹饰,彰显出皇帝的威严。《大清会典图》中记载了清代12种铠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阅铠甲,由此说明清代对于皇帝大阅(检阅)是非常重视的,皇帝所穿的戎装也是专门用于检阅军队。
    此外,《大清会典图》中规定的第11种铠甲,即护军校、骁骑校、前锋、护军等禁卫武官所穿的铠甲,均为绵甲,它们主要出现在皇帝大阅这一特定场合,也是礼仪铠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