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屋顶上的中国名片:“五脊六兽”(2)


    这些小兽列队整齐,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险处,威武中透出几分亲昵。它们的使用安装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数量也有所不同,按减后不减前的原则从后面的“行什”开始递减,接着第二个是斗牛,第三个是獬豸,第四个就是押鱼了。被递减掉的这四种兽,每增加一个,就代表等级规格增加了一重,。而故宫太和殿级别最高,是紫禁城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故垂脊兽的数目最多,加“仙人骑凤”有11个,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而内乡县衙因地位,品级所限,仅装饰有押鱼,天马,海马。寓意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
    当然殿顶上瓦件的种类、尺寸、颜色、质料等,亦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明显标志。最前面“龙”较稳定,不易被减掉。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是最基本的、最稳定的,所以,在中国民间出现最多的就是这六种垂脊兽。根据民间习俗,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
    在中国古代宫殿、衙门建筑中,这些屋脊小兽是为固定脊顶端瓦件的需要而设计的,但飞扬的檐角也恰恰因为这些造型各异,姿态生动的玲珑小兽而变得更加生动优美起来。它们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建筑等级观念体现的最强烈之处。除此之外,明清衙门建筑中的间架结构、木构件绘构、彩绘,甚至门环等装饰物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逾越。之所以有这些等级制度划分,是因为衙门建筑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行政司法的主要场所和最基本的地方政权机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等级要求。是古代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载体在,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衙署建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
    唐代以来建筑等级制度是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的,营缮法令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建筑法规规定具体的做法、工料定额等工程技术要求,财力不足者任其减等建造,僭越逾制者即属犯法。
    宋代建筑等级的限定可以从《营造法式》对不同类型和等级建筑的规定中看出。从结构形式上来看,殿堂用的是殿堂结构形式,厅堂和余屋用的是厅堂结构形式。
    元代还有专门对各级衙府的规模和型制加以限制的明文规定,如《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工部·公廨》中就有规定有: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七檩,六椽;司房东西各五间,五檩,六椽;门楼一座,三檩,两椽。州廨宇,正厅一座,五檩,四椽;司房东西各三间,三檩,两椽,两耳房各一间。县廨宇,厅无耳房,余同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用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踋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许用瓦兽、梁栋、檐踋青碧绘饰,门二间三架,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油铁环。清沿明制,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对皇宫建筑规格的提高,地方衙门主体建筑和其他一些建筑规格也随之有所提高,但越制现象也时有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各级衙门的建筑规制都是以实职为依据,并不因某一任长官级别较高而改变衙门的等级制度和建筑形式。如河南内乡县衙大堂为正五品知县章炳焘所建,它虽是五开间,却以“明三暗五”的形式存在的,仍视为县级衙门建筑规制,只是巧妙地避开了僭越的嫌疑。以后的历任知县有四品、五品、七品者也都沿用此堂。这种建筑手法不仅巧妙地符合了当时的建筑等级制约制度,也以暗处理手法增加了建筑的体量。
    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含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价值、人文旅游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衙署建筑,考察地方衙门建筑的间架、彩绘、屋脊等各方面,我们会发现由于等级的不同而显现出较大的差异,它们被烙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标志等级身份和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