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凭栏多心事:凭栏倚楼 心思何猜


    文/董思捷
    登高望远可寄一己之情怀,亦可抒天下之真情。在高楼大厦并不常见的古代,楼栏之高,往往让多愁善感的文人产生渗透着高傲情怀的孤独感;楼栏之狭,又让人产生莫名的困顿与忧愁。于是唐宋文人就在这种“凭栏倚楼”的意象中,抒发着各自的心思与愁怀。
    
    凭栏远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心爱之人的思念,自是各类情感中最为常见的。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真挚动人,因为世俗的观念和母亲的阻挠而无法在一起的两人,一生相互思念。诗人在《寄湘灵》中字字啼血:“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天寒地冻将一任奔涌的泪水凝结在了脸上,明知离心爱的人儿越来越远,明知什么也望不见,却每每登高都要情不自禁的回头望去,望眼欲穿。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却饱含了太多的深情与不舍。而作者知道,此时的湘灵也定在想念着自己,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独倚西楼,满心愁思的女子。花间词人韦庄更是用一句“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将自己夜夜对恋人的思念赋予“凭栏倚楼”之中。当然,对这种“凭栏”情绪吟咏的最多的还是“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点绛唇》)”的女词人李清照。“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杆慵倚(《念奴娇》)”,在恼人的天气中,整日靠着栏杆远眺也没有意思,心中积郁的哀怨,拨弄着她敏感的情思。倚楼人内心的悠远愁思和寂寥情绪跃然纸上,所思之人不可见,所思之深不可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
    爱人与家乡是心中永远的牵挂,因而凭栏之时思乡之情亦分外强烈。我们熟知的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有:“黯乡魂,追旅思……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写乡思旅愁,深沉悲凉。常年客居他乡、仕途坎坷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不忍登高是因为登高所见尽是一片萧瑟凄凉景象,而故乡遥远望中不见。“不忍”却终究“倚阑”,是因为归思如水,无法遏止,借远望聊解思乡之苦,寻求心灵的慰藉。
    相对于这些细腻的心思,抚今追昔,思念故国,壮志难酬的豪情也时常通过“凭栏”得以表达。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失国之痛后写下:“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词人告诫自己不要隔着山水去远望自己的南唐,即便望见了又如何,还不是故国难归,徒增心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抒写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雪耻复仇、重整山河的豪情。还有辛弃疾的那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报国无门的内心冲动一目了然。
    古人凭栏,往往多有心事。凭栏之时,心灵得以片刻的停留,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停留”里,“凭栏”人才有心境和时间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所有的过往与坚持。俯仰人间,纵横古今,凭栏倚楼,心思何猜。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