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西坡葬礼:还原5000多年前的聚落习俗(2)


    墓主人是谁
    下葬的日子终于到了。长长的送葬队伍从中心广场出发,缓缓南行,从聚落的南门跨过壕沟,来到地势较高的墓地。苍翠的秦岭如在眼前,北面的黄河隐没在烟雾之间。在幽咽的陶埙吹响声中,在众人肃穆的注视下,包裹着麻布的墓主人被轻轻放置在深邃的墓室中,随葬品摆设在脚坑内,木板封盖住了墓室和脚坑。麻布又被铺盖在木板之上。特制的青泥掺和着新鲜的植物枝叶洒向墓圹之中,很快就填满了整个墓圹。挖掘墓圹时挖出的约20立方米泥土被堆成底部直径5米、高3米的封丘,巍然伫立。隆重的葬礼由此落下帷幕。
    
    墓室复原图
    这位身高约1.65米,年龄35岁的男性死者是谁呢?单薄的考古资料不可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精细的多学科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死者生前活动的诸多信息。体质人类学家发现,他的头骨额中缝发育情况和其他重要特征均与西坡遗址中的另一座大型墓葬M8的男性墓主非常相似,两人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也许同是社会上层家族的一员。他的下颌的两颗门齿在生前就缺失了,可能是有意拔除的,显示他特殊的身份。他的右侧第2、3肋骨中部有骨折错位愈合现象,应与生前创伤有关——墓主人因身份特殊,生前可能经常参加竞技活动,并曾经受伤。寄生虫专家提取了他盆骨内的土样,检测后发现,土样中存在的寄生虫卵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墓主。这种寄生虫是大量食用猪肉才滋生的,也就是说,墓主人吃猪肉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人。对人骨内氮十五含量的分析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墓主骨骼的氮十五量明显偏高,表明生前食用猪肉较多。猪肉在当时是奢侈的美味,只有在重要活动中才食用,墓主一定比一般人参加了更多的可以享受吃肉待遇的重要活动。随葬品中的一对大口缸也是显示身份的重要标志。
    
    M27墓主人遗骸
    生长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内主持过重要仪式,死后拥有面积17平方米的大墓和特殊的埋葬方式……我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姓甚名谁,但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代领导者中的重要一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到的墓主人并不是个例。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辽河下游地区出现了红山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兴建大型冢墓和祭坛,主持着祭祀活动;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聚集财富,制作着标志身份的奢侈品;在长江下游,我们发现了凌家滩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获取稀有的玉料,墓葬奢华。
    
    M27墓主人头骨,下颌门牙缺失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区在保持自己特性的同时,还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各地新生的领导者们踌躇满志、朝气蓬勃,有着很强的探索远方、相互交流的欲望。获得远方的新知识、新物品是显示其身份和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密切的交流使得各文化区形成着共同的价值观、宇宙观和天下观,逐渐在文化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已故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此交互作用圈其实是中国的雏形,张光直先生称之为“最初的中国”。
    考古资料描绘出的5000多年前西坡这场动人的葬礼表明,庙底沟文化在“最初的中国”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独具特征的重要角色。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2013年11月14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图片摘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的博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