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纯属后人误读?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三章,本系列稿件由程滨先生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渊明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公案。一、渊明好读什么书?而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从渊明自己的作品来看,他大量引用的还是儒家经典,也有很多道家典籍,再有就是史书,除此之外,渊明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好读异书,比如《穆天子传》,比如《山海经》。他自己写诗就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诗三首》)《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晋代郭璞曾为之作注。这部书今天看来,实在是神话因素大于真实情况。而《穆天子传》是晋代时期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主要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包括什么见西王母等等,更是神话传说的味道很浓。渊明在精神操守上是儒家(后文详论),但为什么在阅读上却喜欢看一些“子不语”的“怪力乱神”的异书呢?其实我觉得这和我们今天看一些科幻、魔幻的小说、电影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休闲放松的途径,并不是真信什么。渊明看了这么多异书,不还是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帝乡不可期”么?可见他并不相信这些。不过后人因为渊明好读异书,甚至还假托他的名字写了一本《搜神后记》(也叫《续搜神记》。因为此书中记载的事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之事,都是渊明死后的事,所以多疑此书为伪托。也有人认为是经过后人增益,所以会有渊明身后之事的)。
    至于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不求甚解说的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其实很多古人读书都是这样的,比如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说:“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后世杜甫《漫成》也曾说过:“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更是化用了陶渊明此文(此文便是读书饮酒连着说的)。所以清代陈澧《东墅杂俎》中说:
    陶公之学,在好读书。……其曰不求甚解,非不求解也,故曰“疑义相与析”(《移居》诗)。
    这里引了陶渊明的《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渊明此诗写了迁居南村的原因以及迁居后的乐趣。其中最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充分说明了渊明读书不但求解,而且还是和朋友探讨的。明代杨慎《丹铅杂录》中专门谈到:
    《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世俗之见,后世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来,训诂甚行,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盖不屑之也。观今诗:“先师遗训,今岂云坠。”又曰:“诗书敦夙好。”又云:“游好在六经。”又云:“汎览《周王传》,游观《山海图》。”其著《圣贤群辅录》、《三孝传赞》,考索无疑;又跋之云:“书传所载,故老所传,尽于此矣。”岂世之鲁莽不到心者耶!予尝言人不可不学,但不可为讲师,溺训诂。见《渊明传》,深有契耳。
    这里说了一个现象,就是两汉以来,训诂之风在学术界甚为风行。训诂就是解释古文,训诂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是中国传统的主要以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其著作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专为解释某部经典著作而写的,如《论语注疏》等;一类是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其意义的,如《尔雅》、《释名》等。训诂是读古文必备的手段与凭借,但是两汉训诂,有时用好几万字来解释原文五个字,里面有太多训诂者自我发挥的东西了,很多都是偏离了原文的,故显博学。以渊明的性格,是接受不了这些东西的。所以他读书并不这样去一点一点地死扣字眼。但是上文引的渊明自己的诗文,说明他还是非常认真地研读文史经典的。另外,渊明对训诂,也不是完全反对。《饮酒》第二十首说: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这首诗真能看出渊明的儒家信仰来。他说上古淳朴的伏羲神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整个社会都不再淳朴真挚。于是山东出了一个老人(孔子),努力奔走,想使这个社会再恢复淳朴。他赋予了礼乐新的含义,让读书人的风气为之一变。但是后来秦朝焚书,那些经典都被焚毁了。秦亡之后,有很多饱读诗书的老翁们(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认真整理并阐释经典。但是汉代灭亡后,大家都不再认真研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了。人们终日奔忙,却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唉,没办法,还是喝酒吧。这些都是我喝多了说的醉话,您也就别当真了。——可见,这里渊明对“六经”是非常推崇的,对魏晋以来不读经的风气是非常不满的,他认为这就是社会不再淳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问之津,应当就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在先师的遗训之中。同时,他还肯定了那些整理训诂经典的前辈学者们。清代方宗诚在《陶诗真诠》中说:
    渊明诗曰:“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诂之有功于六经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经之法。
    这样以来,渊明为何“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就可以豁然开朗了。至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真是读书的乐趣。陆游《跋渊明集》说: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渭南文集》卷二十八,汲古阁刊本)
    渊明读前人之书,至于欣然忘食;陆游十三四岁时读渊明之诗,也至于欣然忘食。我忽然想起自己十三四岁时,读书也曾欣然忘食,家长叫了一遍又一遍吃饭也不过去,只不过我读的是武侠小说罢了。至于渊明饮酒,本书专设一章,这里就不赘述了。赵孟頫《<五柳先生传>论》称赞渊明:“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松雪斋文集》卷六)
    作者简介: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