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在阴间的名片:庙号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01:01:11 腾讯儒学 追风 参加讨论
文/追风 中国古代的皇帝除在位时的年号、去世后的谥号以外,还有庙号和尊号。 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要入太庙祭祀,祭祀时对他的称呼,类似于今天的名片,只不过是在地下世界使用。尊号则是皇帝生前群臣为了拍他的马屁给他上的好听悦耳的“外号”。庙号与中国古代的昭穆制度有关,就是人死后在祖庙里的牌位该如何排放,按照什么顺序,一般情况下是“左昭右穆”。所谓“左昭右穆”,简单点说就是长者在左、卑者在右,举个例子,父子牌位共处一室之时,则父在左、子在右,第一代和第二代在一起时,则一代在左、二代在右。这种制度和传统被儒家继承和改造,并被视为儒家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庙号起源于商代,后来为周朝继承,但到了秦代为始皇帝所废除。刘邦打天下建立汉朝,但实行的还是秦朝的法家之治,并未改行儒家的学说,因而昭穆制度实行得不彻底,好几个皇帝甚至都没有庙号,到了东汉光武帝才予以追加,如汉哀帝、汉平帝等。 明神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前面我们谈过皇帝的谥号(《古代皇帝的外号》),知道谥号是皇帝死后臣子对其功业德行的评价。但皇帝老子死后,儿子继位当皇帝,哪个大臣敢给皇帝恶谥啊!因而在中国古代的后半期,皇帝的谥号越来越虚化,都是采用美好的词语,用什么神圣英武之类,而且为了表示对逝世皇帝的肯定,用词越来越多,就好像今天的名片上印了一大堆的名头,让人眼花缭乱。如唐太宗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玄宗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明成祖朱棣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康熙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皇帝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等,恨不得把字典里所有美好的词语都加上。 这还算可以,看他们在位时功业不差,我们也就忍了,但有些皇帝特别差劲,不仅毫无作为而且完全是“负能量”,堪称祸国殃民,但是最后所得也是美谥。如南宋理宗昏庸误国,为权奸韩侂胄所欺蒙,最后谥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明代神宗,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大臣,朝廷几乎停止运转,死后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又如我们熟知的清朝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又为慈溪所威逼利诱,最后不明而死,最后竟然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几个历史上无能出名的皇帝最后都得美谥,不仅我们感到不平,当时的朝臣对此恐怕也要腹诽,因此就在给予他们庙号的时候做了手脚。如南宋理宗,“理”貌似是个好词,但用在这些皇帝身上恰好是相反的意思,说明其昏庸糊涂,朝臣们心照不宣而已;又如明代神宗,“神”这个字怎么会轻易给个凡人呢,肯定有猫腻儿,意思是说这个皇帝行事脱离常理,只有神才能理解,宋代那位一心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最后的庙号也是神宗,同样是这个意思。又如光绪皇帝,庙号德宗,“德”这个字也是反着说,恰好说明其没有什么作为,只能拿空洞的德让后人凭吊。 当然,我们今天的名片不可能印上对自己不利的话,但古代皇帝的庙号由大臣奏上,虽然不能使用贬义的词语,但故意使用“神”、“理”、“德”等像孔子、周公一类圣人才能使用的词语,自然也是反讽,相信当时的朝臣们心照不宣,我们今天也可以领略这帮人的无奈和苦衷。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