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平仄的重要性:欲得国学真传 先从平仄开始


    方今之世,欲得国学真传,请从平仄开始。
    平仄太重要了,它是太极生两仪的两仪,是阴阳,是声音之道的起始,也是古典诗文最基本的元素。
    对于国诗,一路学下来,你不难发现,格律很简单,准确地分辨平仄才不简单。
    
    泊船瓜洲(资料图 图源网络)
    要清楚地分辨出你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常用字的平仄,并不容易。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要知道,古人写诗,尚有不少出律(即不符合格律)的,例如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有一些近体诗被注家认为“失检”——当然,在出律的问题上,古人是偶尔犯之,对于今人来说,写诗的时候,则是能避免就避免,不然,就很容易闹大笑话。我们且来看这一首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宋代王安石的名作。最近人教版新版语文教材教师用书,把“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注音者认为,按照此诗的意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隔,所以间字应该读jiàn。这是不知诗词格律常识而望文生义胡解经典的典型例子。诗词是有格律的,在具体的字位上,都有很明确的平仄要求,哪一个位置用平声字,哪一个位置用仄声字,都有明确的规定。
    王安石此诗是律绝。如果“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读去声,那么这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俗称三仄尾。三仄尾并未成为国诗常式,有也多存在于律诗中,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在五绝中也偶尔出现,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然而在七言律绝中,三仄尾却极罕见,王安石究极声律,其诗几乎不用三仄尾。
    况且,间、山、还,三个字都在《平水韵》的“上平十五删”韵部,这首诗是首句入韵的,首句就押韵,属于七绝的常用格式。且“一水间”的间字读jiān,是其来有自的,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果真如注音者所说,“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读去声,那么它和山、还这两个平声,不免有平仄通押的嫌疑。平仄通押是国诗大忌,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试问从小接受严格声韵训练的古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规避这一嫌疑?
    退一步说,即使此处“间”取“间隔”义,它也完全可以借用jiān音。古人不乏这种做法。如“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是动词,本应读sī,借用名词“思”的sì读音,以迁就格律。“云雨荒台岂梦思”的“思”,也采用借音手法,此处“思”本属名词,应读sì,但借用动词sī音,避免出律。
    我们既然学习古代的文化,对于古代的种种规矩,就不能不熟悉、不遵守。这是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应该具备的情怀。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邹金灿《如何辨别平仄》,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作者简介:邹金灿,字鸿仪,号商木,广东清远人。第二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十佳诗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