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威仪决定生死命运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商周容礼(二)
    《诗经》《左传》等文献中,“威仪”一词经常出现。前面说过,“威仪”就是礼容。这不是笔者个人的观点。《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毛公解释说:“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威仪即礼容,毛公说得非常明确了。
    威仪包括哪些内容呢?《左传》中有明确的论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事。北宫文子认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各有其威仪,如若错乱,则必酿成祸端。北宫文子看到令尹围身为人臣而威仪有似人君,就判定令尹围“将有他志”,并预测他将不得善终。北宫文子的话,是对威仪或容礼的很好概括: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容礼无外乎进退、周旋、容止、声气、动作、言语等内容了。北宫文子所谓的君臣上下等各有其威仪,也是容礼的基本要求。后来孟子见了梁襄王,也是观其威仪(容止、声气之间)不似人君而对其大失所望的。
    《诗经》中的《抑》据传是卫武公所作,其一篇之中三复“威仪”:开篇即曰“抑抑威仪,唯德之隅”,再则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又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在我看来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容礼诗,其中的意蕴是深厚的,值得我们反复吟咏玩味(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我们所熟知的《相鼠》是一篇与容礼有关的讽刺诗。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首诗中的“礼”比较好理解,何谓“仪”、何谓“止”呢?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解释说:“仪,威仪也。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正谓无礼节也。”可见,所以仪、止皆指容礼而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真可谓骂尽天下不习容礼,无威仪之人!
    其实,《大学》中所引《淇奥》,亦是在述说容礼的内容。不过由于学者往往不知容礼,未能解读出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毛公诗传说:“咺,威仪容止宣著也。”因此前面切磋琢磨,《大学》所谓道学、自修,学什么、修什么岂不是很明显了吗?容礼而已!
    《诗经》中提及“威仪”处甚多,又如“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既醉》)言朋友之间当以威仪相摄持佐助。为何诗人如此看重威仪,对于威仪如此谨慎小心,不敢或失?《小宛》给出了答案:“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仪即是威仪。原来,威仪是与天命相绾合的。
    然而何谓天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中庸》“天命之谓性”。其实,《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一段话,是对天命、威仪之间关系的最为精辟论述: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学者往往比较重视“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一句,以与后来儒家的天命、中庸等观念联系起来,把天命看成虚悬孤零之物。我们只要潜心细味之番,刘康公所谓“命”指“气命”的成分多一些,不似后来学者纯就“性命”而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明白刘康公后面为什么会谈及人体的动作威仪,才明白刘康公所说的“定命”究竟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定命”就是《礼运》中所谓的“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指的是威仪对人肉身的直接影响。
    敬威仪,则天命常在;不敬威仪,则“天命不又”。如是,怎能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呢?而《左传》等常见以威仪评判、预测一个人命运,正是从这样的天命威仪观出发的。这些例子后来被贾谊萃编一处,名之为《礼容语》。
    作者小传: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者。安徽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