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我们为何越发无礼:“容礼”传习的困难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序论部分,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由于礼的传承,更多是在百姓日用不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虽经圣王阐明而进入自觉状态,但其传承仍处于活态传承状态。
    圣王制作的礼制,后来经孔子及其弟子等记录下来,才有成文可案。而与日常生活细节最相关的仪节,则很难一一成文记录下来,因为它太过琐细繁多了,古有曲礼三千之说。其实三千犹不足以尽其数。虽然,七十子及其后学还是记录了一部分,主要保留在《礼记》中。这是吾人传习容礼、常礼的根本文献依据。文献的不足是我们学习日常礼仪的一大困难所在。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由于常礼处于日用不知的传习状态,它一直随着生活情态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如从席地而坐而高踞胡凳(椅)之上,这一生活情态的变化,即对常礼损益提出了要求。但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大儒出来自觉地本着圣王制作的原理来进行损益。这就出现种种令后世误解的情况,如跪与坐的问题。本来,在周礼的系统中,坐是一种安适的状态(对人表示尊敬则为之设席,使坐),跪则是由站立向坐转变的动作。于是有很多拜是直接在安坐时完成的,不需要起身,然后跪下再拜。但后世未能充分自觉地完成损益,致使有人误以坐为跪,以坐拜为跪拜,进而以跪拜为封建奴性之表现云云。
    当然常礼的演化还有一种重要扭曲要素,即为由于外部强力作用,致使异质礼仪的混入,扰乱华族原有礼制系统。这种混入,服饰是一重要方面,容于服饰礼仪中详细阐述。就常礼来看,比如拜揖,在周礼中极其明晰,系统性很强。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一番番入主中原,逐渐带来很多不合华族礼制系统的内容,如契丹的五跪三叩,由元而入明,混入华族礼制。又如满洲入主中原,彻底推翻华族拜揖体系,而代之以跪叩体系(三跪九叩、两跪六叩、一跪三叩)。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国建立后遂彻底废弃跪叩体系,而仅保留鞠躬。即使如此,鞠躬仍不能存,最后宾主相见全成了西式拉手(握手传入时曾谓之拉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服制体系则完全崩溃,服饰完全西化。而文革中的“破四旧”,则是一次更彻底的破坏运动。
    现实中,日常礼仪不断演化,且受种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进入近代传统日常礼仪被抛弃殆尽,是我们学习日常礼仪另外一项巨大的困难。
    作者小传: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者。安徽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