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桃花扇》抹黑了谁:是非真假杨龙友
http://www.newdu.com 2024/12/02 12:12:52 腾讯儒学 余佳桦 参加讨论
文/余佳桦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双璧。洪昇表示《长生殿》乃“断章取义”之作,称“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而孔尚任则声明《桃花扇》是“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正是孔氏此论,引起了人们对其剧本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激烈讨论。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杨龙友这一士人形象。 《桃花扇》剧照,右为杨龙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剧中的杨龙友,历来争议颇多。孔尚任是把杨塑造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反面人物加以讽刺呢,还是特意安排由“末”扮演杨龙友,以此表示对杨的肯定?而在历史中,杨龙友的本来面目又是怎么样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桃花扇》一剧颠覆了杨龙友的形象。梁启超在为第三十六出《逃难》作注时就愤慨地说道: 杨文骢(即杨龙友)仍赴苏松巡抚任,与清兵相持,败走后走苏州,清使黄家鼐往苏招降,文骢杀之。走处州,唐王立,拜兵部右侍郎,提督军务,图复南京。明年(丙戍)七月,援衢州,败,被擒,不屈死。事详《明史本传》。《桃花扇》颇奖借龙友,乃不录其死节事,而诬以弃官潜逃,不可解。 而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两次论及杨龙友,一处是在考证孙克咸与葛嫩公案时: 河东君《赠友人》诗之“友人”,果为孙克咸者,则孙氏尚有与葛嫩一重公案。余怀《板桥杂记》述之颇详,因附录之。且因澹心此条涉及杨龙友事。而龙友节义文艺,皆可流传。今日因孔尚任《桃花扇传奇》,于龙友为人,颇多诬低,遂致论人论世,皆乖史实。兹以其与卧子辈及松江有关,故余氏所记,涉及龙友者,亦不删略,庶其可杜浅识悠悠之口云尔。 另一处是在考证侯朝宗致书左良玉之事时提到: 自《桃花扇传奇》盛行以来,杨龙友遂为世人所鄙视。今据朝宗自述之文(案:指《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则为阮圆海(大械)游说者,乃王将军。传阮氏诬构之言,促其出走避祸者,为杨龙友。戏剧流行,是非颠倒,亟应加以纠正也。 可见陈氏亦极其赞赏杨的气节,不满孔尚任对杨的改写。 事实上,杨龙友是比较正面的人物。《明史·杨文骢传》主要从三个方面肯定杨:首先是“善书,有文藻”;其次是为人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三是他有民族气节,兵败之后“不降被戮”。尤其第三点,更是杨最重要的人生底色,乃古今壮烈之举。无论后世对其人行迹如何涂抹,都擦不掉。 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清军入主中原。杨被马士英委以监督江防军事抗清重任,先被起用为官兵备副使,后又升至右佥都御史,总督江南沿海诸军,并亲自带兵上阵,保家卫国。虽然而后兵败,与监纪孙临皆负重伤,一同被掳,并遭清帅多次劝降,但杨龙友二人宁死不屈。 最后,杨龙友与孙临两家均惨遭清兵杀戮殆尽,单杨一家已有三十六人共同赴节。 杨、孙后来被合葬于孙的老家,即安徽桐城县东三十里之枫香岭,当地人称之为“双忠墓”。杨虽败而坚贞不渝,乃至殉国。如此悲壮,正是我民族精魄之所在。 有人说,孔尚任正是通过《桃花扇》中杨龙友这一形象,写出明末清初一些文士隐晦的心理。当时像钱谦益、吴伟业这些被遗民寄予反清重望的明朝大名士,竟出任清朝官员,多么讽刺。更讽刺的是,孔本人便是其中一员。 孔可能痛恨自己这类文人软骨头“识时务”,因此才毫不吝啬地在剧中赞美一些市井小民,如苏昆生、柳敬亭以及娼妓李香君、李贞丽等,以他们的不屈抗争及忠义,跟所谓“名士”依附清廷、苟且偷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虽说戏言不必当真,但不管怎么说,将杨龙友这一位殉国君子扭曲成一个伪君子,如此改写,不可原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叶嘉莹论诗词:诗显而词隐
- 下一篇: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