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龚鹏程:释奠说略


    一、历史
    尊师是中国人的传统,周代就已有释奠先圣先师之礼。《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祀典,也有释奠、释菜和释币。
    
    文庙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牌位(资料图 图源网络)
    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无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都是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典礼。释币则是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常行。
    汉高祖开始祭孔,但尚未立学。武帝始立太学。东汉明帝又立辟雍,并到辟雍亲行大射礼、养老礼。《后汉书》并记载:“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可见已有讲经仪式了,但还未恢复释奠礼,也没跟祭孔结合起来。
    魏晋,皇太子学通一经后,即于辟雍行释奠礼,并以太牢祀孔子,以颜渊配享。刘宋元嘉廿二年,太子释奠用晋制外,还须撰写释奠仪注。礼毕,皇帝亲临,举行宴会,太子与群臣吟诗作赋。《隋书.经籍志》的齐释奠会诗即达到一十卷之多,足征其盛。
    
    都江堰文庙祭孔释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方胡人政权受此影响,亦行释奠之礼。不过,《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建元七年载:“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修释奠焉。”束修是学生入学时所行之礼,与释奠不相干,苻坚混为一谈了。此后,北魏亦多次行释奠礼,并延请大儒为皇帝讲经。北周武帝则下诏:“诸胄子入学,但束修于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成之祭。自今即为恒式。”已改正了苻坚的错误。然而,北周释奠礼杂祀苍颉,还是不伦不类。北齐制度,给皇帝讲完经、或皇太子学通一经后,须释奠于孔庙。新立学校与春秋二仲,也都须行释奠礼。就更为精当了。
    隋,《隋书》说:“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唐代释奠礼以北齐与隋为基础,细节上又糅合了南朝制度。《唐六典》国子监条:“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六佾之舞。”
    也就是说,沿自先秦的释奠礼,发展至唐才定型。此后文庙释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影响及于东亚诸国。
    不过,与前代相比,唐代释奠礼的特点,一是讲儒家经典后,还要举行三教讲论。这一制度,后世并未延续。二,不仅奏雅乐,而且有京兆府供食、教坊杂乐倡优助兴。这种做法,只延续到宋朝。宋徽宗大观年间下诏改正:“今学校所用,不过春秋释奠。如赐宴辟雍,乃用郑卫之音,杂以俳优之戏,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乐。”
    二、制度
    
    都江堰文庙祭孔释奠佾舞(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用乐: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是释奠用乐之始。
    立像:
    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
    合礼国子学与孔庙: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
    先圣与先师改为王与公侯配飨:
    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
    到了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改定为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上绘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
    开元二十七年又以孔子为文宣王,分别赠十哲及曾子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祭祀时乐用宫悬,舞用六佾。开元二十八年,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为大祀,舞用八佾。
    歌舞: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命太常寺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制作大唐雅乐十二章,又称“十二和”。包括了所有御用乐舞,祭孔乐舞属于十二和的一部分。
    贞观间,协律郎张文收与起居郎吕才再行考证律吕,规定祭孔释奠用登歌、奠币奏《肃和》、入豆和撤豆奏《雍和》,舞蹈则有文舞和武舞。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增十二和为“十五和”。《全唐诗》中释奠文宣王乐章有七章:诚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祭周公的问题:
    释奠本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但北周是学周礼的,后来建立唐代政权的“关陇集团”也特重周公,所以北周和隋文帝时期,周公被称为先圣,孔子降为先师。唐武德二年亦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贞观二年接受房玄龄等人建议,恢复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
    但高宗登基,仍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显庆二年许敬宗等人上奏,认为周公是统治者,应放在先代帝王祭祀中祭,配享于周武王;孔子才宜作为释奠礼的主神。这个建议很有意思,体现了政统和道统分立的观念,影响迄今。
    吉礼或嘉礼:
    释奠礼属于吉礼还是嘉礼呢?吉礼是用来体现人神关系的,祭天、祭地、祭鬼神;嘉礼是各种欢庆礼仪,用来整密人间关系。
    释奠,说它是嘉礼,是因释奠礼多与养老礼和乡饮酒礼联结,《隋书·礼仪志》即以释奠礼属于嘉礼。唐初释奠礼与养老礼依然有密切的关系,且这三种礼都在学校中举行,目的都是教化臣民的,故《礼记·祭义》云:“食三老五更于太学,以教诸侯之悌也。祀先师,所以教诸侯之德也。”乡饮酒礼行于乡学,表达的意涵与养老礼大体相同,所以和释奠可属一类。此外,早期祭孔是以犬为牲的。而以犬为牲正是养老礼和乡饮酒礼的传统。
    然而魏晋以后释奠使用太牢,牛、羊、猪,已拉开了与养老礼、乡饮酒礼的距离。到了唐代,释奠与养老、乡饮酒礼更是逐渐疏远。以三老五更为对象的养老礼甚且渐趋消亡,乡饮酒礼则变成了地方向朝廷举荐贡生的礼仪。所以释奠礼与嘉礼的功能便截然分开了,成了吉礼,是吉礼体系中单独的一类。晚唐《唐郊祀录》提到:“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宣王、成王曰释奠。”昭烈武成王指黄飞虎,作为武圣,与文宣王相配,故也用释奠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