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揭秘北京古戏台


    京城现存古戏台皆始造于清代,经过多次整修重建,除了外部装饰略有丰富,一般框架结构当是承袭明代建筑遗风。
    金定都北京后,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院本和杂剧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戏台上载歌载舞,演绎着人生悲欢,沧桑世态,中国戏曲在这个特有的空间里,逐步发展、完善着自己,成就了最终的和谐与完美。而戏台建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直至成熟。
    目前没有在京畿各处发现过金、元时期的戏台遗迹或遗址。民国时期《国剧画报》中曾刊登据称是金代戏台的照片,该戏台座落在京西门头沟琉璃渠关帝庙。对该戏台的建造年代存疑,这种卷棚歇山顶基本没有脱离清代以来的戏台建筑风格,与同时代一般庙台建筑没有太大差别,而在山西发现的金代戏台大多是歇山顶。况且琉璃渠关帝庙戏台已于一九六三年拆除,不能成为金代戏台的准确文物资料。
    元代虽然也在北京建都,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并不多。明永乐迁都北京后,从南方不断传来多种声腔,其中江西的弋阳腔与北杂剧合流蜕变为北京风格的高腔(又称京腔、京高腔),表演上不断丰富,常与昆曲合流。此时北京剧坛不仅没有因杂剧衰微而消沉,反而使昆弋声腔形成统一霸主。戏台建筑也因戏剧的蓬勃兴起,逐渐在京城形成统一定制。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时的昆曲已经不能满足于在一块红毯子上的氍觎表演了,而动作表情、服装切末等方面已经完善致美,从而也就出现了更适合这种声腔表演的戏台。
    有关明代的戏台和演出场所只能在京城的一些地名中去掘树寻根。文字记载玉熙宫是内廷皇室看戏之所,但原有建筑已毁。在清代的《宸垣识略》、《藤阴杂记》中提到明代“查楼”、“太平园”、“四宜园”、“方壶斋”、“昇平轩”等演剧场所,其中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的“查楼”亦称“广和查楼”、“广和楼”、“广和楼茶园”、“广和戏院”以及“广和剧场”。它是明清以来最著名的营业性剧场,其原因是自明代传承下来从未易址改名,虽经历朝重修改建,就是重建为现代形式舞台,戏台朝向也基本未变。这只是一个戏台的延续,根本没有留下明清任何建筑遗存,故不在现存古戏台内。
    据明代遗留的部分文献考证,明代专门管理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教坊司,就设在今东城区的本司胡同内,在此还有勾栏胡同、演乐胡同、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等。当年这里曾是歌舞升平之地,很可能有几处戏台。
    清代观众习惯将舞台称为:“戏台”,把剧场称为:“园子”。有“楼”字招牌的戏园子也只称“楼”,如“广和楼”、“广德楼”等。今在雍和宫迤东有“戏楼胡同”,大概是文字中较早见到因有戏楼而得名的惟一佐证,可能只是当时的口语称谓,“戏楼”一词用得还没有像今日普遍。
    古戏台的格局都是三面敞开,使演员始终在观众的包围之中进行演唱,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一种默契的交流,表演动作要照顾三面观众,桌椅道具也基本上要安放得有对称性,这样才使戏曲有了表演程式性、虚拟性和服饰化装等的装饰性以及处理时间、空间的灵活性等。
    古戏台一定要装有台匾和柱联以及台冠和台栏,一般都在上、下场门上悬挂“出将”和“入相”台额,其间正中高处悬挂台匾。台联已经成为一种特出文化,在思想性上有更深层的内容。
    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台福台柱联是: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横匾是:庆演昌辰。禄台柱联是: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横匾是:承平豫泰。寿台柱联是: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横匾是:驩胪荣曝。
    与宫廷戏台不同的民间茶园戏台的柱联却是更加生动,如广和楼茶园的柱联是: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横匾是:盛世元音。
    后台正中要设置梨园祖师神龛,演出所用的衣箱、道具等放置得有条不紊。
    戏台一般都是三尺高长方或正方形青条石攒青砖结构,上下的台栏是继承宋金以来的勾栏形制。台冠一般是在戏台顶部类似佛教中的毗胪帽形状,有加雕花罩隔扇或安装八扇窗隔的,在上面彩绘有各色花卉或神仙图像等,一般台顶都装有天花板。
    茶园的观众席是在戏台前竖放若干长条桌,两边放长板凳,看戏观众是侧向戏台而坐,这种座位叫“池座儿”;位置叫“池子”,是普通观众席。距离上下场门最近的座位是较好的位置,因演员出场下场时距离观众最近,可以与观众对眼神,特别是饰演女性的旦角,可以卖眼传情,所以这里也称“钓鱼台”。在四周是最一般座位,称为“散座儿”。在最后靠墙或窗户的位置有几条略高的大板凳,北京人习惯称为“兔儿爷摊儿”,是最便宜的位置。所谓戏楼是指设在楼上的观众席,一般是由六个人围座一张的八仙桌设在戏台左右;这种座位就是所谓的“官座儿”。在戏台正向的还设有散座或包厢,后面还是兔儿爷摊儿。
    京城现存古戏台大都是清代遗留,只有位于南池子菖蒲河畔的“东苑戏楼”是一座仿古戏台。有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茶园戏台等六种类型,大体上是以露天、室内以及罩棚三种形式出现。
    (作者 张卫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