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我们为何要避孔子的“名讳”?


    
    孔子
    读过几年私塾的老辈人都知道,对于孔子的名(我们这里就不写出那个字了),是不可以直言不讳的,而要读作“某”。而今天,恐怕很多大学教授,也做不到这一点。有些是因为不知道要避讳,这有情可原。有些人明知而不避,不见得其高明,反见其修养之不足。有些人甚或故意对圣人加以侮辱性的词汇,则其心可诛。
    近代以来,文化自戕之严重让我们常常感到痛心不已。有些人似乎罹患了某种疾病,致使他们“逢传统必反”。然而这种“逢传统必反”的后遗症就是数典忘祖,以致很多人连做人的基本礼貌都不懂了。就拿“避讳”来说,很多人仍认为这只不过是“封建”、“迷信”,现代“文明人”已无需遵守这些陈规俗套了。近年,又有些学者套用人类学的理论,以为避讳与巫术有关。其实这些都不是合礼的解释。
    
    儒家经典《礼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人的名由何而来?又为何要避讳?这些在儒家的经典《礼记》中说得明明白白。一个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举行一个命名的仪式,一般由父亲命名。如果祖父还在,就由祖父给孩子命名。命名有一些基本的礼要遵守,如:“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这些规定基本上都是出于避讳的考虑。
    孩子成人时,举行冠礼,由嘉宾为之起一个字。为什么还要有字呢?“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个人成人后,他就有资格参加一般的社交活动,他就理应受到相应的尊重,其他人就不可直呼其名,故要有一个字以方便交际。当然,名是父亲所赐,“字之”本身也是对父所赐名的珍视。一般来说,成人后称名,不外乎下面的情况:“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避讳本只是出于人情,并没有什么高深艰涩的理由。如果读者诸君中有反对避讳者,我们建议他下次见到父亲时,不妨直呼其名,来看看父亲的反应如何?如果我们对父亲的敬意要求我们不可直呼其名,那么对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圣人如孔子,我们自然也不可直呼其名。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官方所规定的名讳。避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止民国,官讳有不断严格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礼最初的规定有相当距离了。大概从宋代开始,官方就规定对孔子的名要读作“某”,出于对圣人和对文化的敬畏,这样做实在合情合理。
    我们理应对孔子这位文化巨人致以做崇高的敬意,而这就让我们从合礼地为圣人避讳开始吧。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