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丧礼中设奠本为让死者灵魂有所依托


    
    在丧礼上,我们常会看到“奠”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丧礼上,我们常会看到“奠”字。现在“奠”几乎已经成为单纯的文化符号。而在古代,“奠”则几乎贯穿整个丧礼。
    奠,就是放置的意思。丧礼中所“奠”的是食物。招魂而不复后,主人(孝子)就要在逝者尸首东遍设置脯(干肉)、醢(肉酱)、醴(甜酒)、酒(黄酒),即所谓“始死之奠”。这些食品都是厨房中所固有的,不须改做新的食物。因为鬼神无象,魂气无所不之,设奠是要使逝者的精魂有所依托。
    此后,凡在丧礼的大关节处,凡是尸身移动了,都要重新设奠,如敛(为逝者换衣服,并包裹起来)、殡(把尸体迁移到堂上宾位)、遣(发葬)时,都要撤去先前的祭品而设置新的祭品。而这些奠,祭品则有小猪、鱼、兔子等肉食。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孔子曾梦见自己被人祭奠,不久即去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每天还有常规性的设奠,即朝奠、夕奠。为何设朝、夕奠呢?因为“事死如事生”,古人每日吃两顿饭,故对亡者也设朝、夕两奠。若在初一(朔)、十五(望),还要设朔奠、望奠。朔望奠与朝夕奠的不同在于有黍、稷。若丧礼恰在新庄稼收获的时节,还须设置“荐新”奠,以让逝者尝新。荐新奠与朔奠同,只是用来做主食是新打下来的黍、稷。
    下葬后,主人返回家中就要在亡者的寝室内举行安魂之祭(虞祭),制作木主。这时“奠”的任务就完成了。此后,木主就成了亡者精魂的依托,被安放在家庙中,以与父祖、子孙同在。“奠”也被“祭”替代,但此时的“祭”属于丧祭。随着时间的推移,丧祭也就慢慢转变为吉祭。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